心理學家布魯姆在掌握學習理論中指出:“許多學生在學習中未能取得優異成績,主要問題不是學生智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適當的教學條件和合理的幫助造成的”,“如果給他們創造適當的學習條件,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速度、進一步學習動機等方面就會變得十分相似”。五分教學法能最大限度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學習的便利,它是在承認當前學生差異的基礎上,改變大一統的教學模式,因材施教,為培養多規格、多層次的人才而采取的必要措施。我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在幾年的以學生為主體的五分教學探索中,粗淺地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五分教學法的提出
1.為了更好的貫徹“因材施教”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施以不同的教育,它不僅是一種主要的教學原則,而且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在素質教育的浪潮中,要求教師依據學生的能力、特長、性格、興趣愛好、原有基礎等實際情況,提出不同的要求,給予不同的教育和評價。五分教學法正是以此為基礎而提出,為了更好地貫徹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2.高中歷史教學的要求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對學生實際運用能力和綜合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課程中很多學科打破了原來的教材編寫體例,比如高中歷史教材,由原來的通史變為現在的專題史,并且專題史是建立在初中生系統學習歷史的基礎上,讓高中生形成應用、分析、綜合及評價能力,能夠自主探究問題。但現實情況是,由于廣州的初中歷史不參加中考,使初中的歷史學科得不到重視,導致學生在高中的歷史學習缺少相應的基礎,再加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使得教師在教學中更應注意五分教學,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要求,展開針對性教學,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二、五分教學法的實施
首先是對學生分層。以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和學習態度為標準進行分層,然后對各個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我的分層如下:A層是指基礎層,主要針對那些學習態度不端正、對學習重視不夠的同學;B層是提高層,一般針對那些基礎不是很扎實,學習方法有待提高,但學習態度很認真、還在力爭進步的那些同學;C層是指水平最高一類,主要是那些學習能力強、接受快、思維敏捷、具有較強綜合運用能力的同學。但要注意的是學生在不斷變化,分層也就不能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學生的動態及時調整。
1.分層管理
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對于A層次的學生要多溝通了解,及時發現他們的優點,對于他們的每一個進步都給予大力表揚,尤其在課堂上創造機會讓他們展示自己的才華,以此來爭強他們的自信心,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對于B層次的學生,通過與之交流幫助他們發現問題,并找到切實可行的學習之法,鼓勵他們繼續前行;而對C層次的學生則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他們在掌握歷史基礎知識的同時,初步形成歷史問題的分析、解決之道,從而真正把握歷史的精髓。只有對不同學生采取不一樣的管理方法,才能使每位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成長起來。
2.分層設標
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可分為基礎目標(教學大綱中最基本要求)、提高目標(教學大綱中的必修內容)、拓展目標(教學大綱中的最高要求),并分別適用于A、B、C層的學生。
A層次,按歷史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進行教學,讓學生了解歷史教材的重要內容,注重基本知識的落實、學習習慣的培養和學習潛能的開發,幫助學生形成初步的歷史觀念,同時強化學生的模仿能力、記憶能力。
B層次,教師在教學中注重歷史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中通過條理性的分析和不斷地總結強化,讓學生初步具有歸納概括能力、觀察思考能力、知識的轉化遷移能力和嚴謹的思維。例如在必修三文化史部分,通過對中國古代文化和科技發展的分析,從而讓學生了解文化和科技發展的必備要素,弄清文化與政治、經濟之間的關系。
C層學生,教師應適當拓寬教學大綱的標準,注重他們各種能力的培養,如分析能力、應用能力、牽引能力以及思維的發散性和創造性,讓歷史開拓他們的視野。例如在講述中西方科技的相關事例,分析比較中外科技的特點、地位的變化,并展開對當今中國科技現狀的討論,探討中國科技振興之路,從而開拓學生視野,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3.分層教學
教學過程是老師教學思路的展示,也是師生之間的一個思想交流平臺。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循序漸進、逐層深入,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情感因素和注意力,提高課堂效率。
首先教師在備課中必須立足于課本,從最基礎抓起,教學內容做到簡單精煉,突出重點和核心;同時也要理清思路,選擇合適的傳授方法,例如采用設問方式,吸引學生帶著問題去了解、學習課文。
在教學過程中,雖然大部分文科學生都比較重視歷史,但要求他們整整40分鐘集中精神聽課,也是不現實的,因而在課堂上要求教師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吸引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依據學生易遺忘的特點,重點熱點的內容反復強調,多次練習加以鞏固。
對于C層次的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學課本上的內容,重點難點教師加以點撥,適當拓展課外知識,并注重知識的橫縱向聯系和比較;在課堂上教師多設計問題,引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挖掘出學生個性的、有創造性的見解和觀點,這是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在歷史題例的講解上,多介紹方法和技巧,幫助學生靈活運用。
同時在課堂上教師還應鼓勵學生思考、回答問題。對于A、B層次的學生,教師要調動他們從書本上找答案,同時加以引導,幫助他們積極開口;另外,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提問,對于回答正確的同學給予表揚,即使回答不全的同學也不忘加以鼓勵,樹立同學們的自信心。
4.分層練習
在練習方面,教師首先要了解自己所選擇的題目,心中做好分類。我一般將練習分為基礎練習、提高練習和拓展練習,對于基礎練習,要求人人過關;提高練習則讓A層次的同學盡力去完成,其他層次的學生必須完成,并爭取優秀。而拓展練習則鼓勵C層次的學生去嘗試,爭取解決問題。
在練習點評方面,根據學生的能力讓他們來完成不同的任務,并給予大力的表揚。例如在評講儒家發展歷程的材料題時,讓C層次的學生說出解題思路和方法,然后讓其他學生補充具體內容,合作完成整個題目,檢測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
5.分層檢測
通過檢測來考查學生的學習和掌握情況,以便教師調整教學。對于檢測,教師不應過分看重本次測驗分數,而應該對比他之前的成績,評價他是否進步。同時,對他們的試卷進行分析,發現亮點,分析不足,促進他們提高。
總之,通過五分教學法,我很好地解決了教學要求的整齊劃一與學生實際能力差異化之間的矛盾,并且它使教師的教適應了學生的學,教學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出良好的師生關系,增強了歷史的學科優勢。
作者單位:廣州市英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