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實施素質教育應當貫穿于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中。”并把幼兒教育納入《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這充分肯定了幼兒教育的基礎性和重要性。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前提,而對幼兒的行為教育則是幼兒教育中鍛煉體魄、開放智力、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基礎性工作。
在我的教育理念和實踐中,幼兒的教育要從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開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我認為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長期的生活里逐漸形成的,它貫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譬如,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是在他飲食、起居等活動中逐漸養成的:文明禮貌習慣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過程中培養的:愛學習的習慣往往是在游戲中形成的,愛勞動的習慣是在自我服務和為他人服務的過程中培育的。
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思想,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現代的科學教育思想,是一種終身教育的思想。幼兒在幼兒園里受教育,目的在初步養成習慣,有利于今后一生的健康成長。怎樣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呢,從下面幾方面來進行。
一、遵照“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則,養成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從幼兒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來看,幼兒的潛力很大,好奇心強,模仿性強,可塑性大。在生活的環境中尤其善于模仿成人的一些行為習慣,所以無論在家里還是在學校里,家長和教師是他們的影響者和示范者。根據幼兒的年齡心理特點,采取教育的主要方法是耳濡目染、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對幼兒的教育不能光講道理,重要的是以身作則。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同兒童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進行教育,你們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時,也是在教育著兒童,你們怎樣穿戴,怎樣同別人談話,怎樣對待朋友和敵人,怎樣哭,怎樣讀報——這一切對兒童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教育家的話很清楚的說明幼兒的教育重在教育者本身。所以,我們的家長、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
“身教重于言教”這是歷代教育家實踐的結晶。身教不僅符合兒童年齡小,善于模仿的特點,而且易于接受。因為身教不帶任何強制性,它能通過教育者的行為影響兒童,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我帶的幼兒班的學生,剛進學校不懂得學校常規,遲到早退,亂丟果皮紙屑,甚至連大小便也很隨便。雖然在一開學就已經多次強調過,但這些現象仍常有發生。我想,這些孩子不聽話是因為已經在家里形成了壞習慣造成的,所以需要教育者親自去做,才能糾正他們的壞習慣。這樣一來,時間長了,隨地大小便的現象就完全杜絕了。還有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廢紙、不追逐打鬧、注意衛生、尊敬老師等等,都是通過我的言傳身教得以實現的。
二、創設良好的環境氛圍,養成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環境氛圍,是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一環。古代的孟母尚且懂得環境教育的重要,因而有“孟母三遷”和“斷機織杼”的佳話。何況我們現代人,就更應該懂得環境對幼兒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剛上學的孩子由于家庭、社會環境的影響,有很多的孩子有這樣那樣的壞毛病,我每天早上一到班就主動和孩子們說“小朋友,早上好!”孩子們也跟著說:“老師,早上好!”放學時跟孩子們說:“小朋友,再見!”孩子們就說:“老師再見。”有時他們幫我做事,做完后就說:“謝謝!”我主動用禮貌用語,孩子們也跟著學,時間長了在孩子們中間經常能聽到“你好、謝謝、對不起、沒關系”等禮貌用語。這種以身作則、潛移默化的教育,在糾正幼兒的不良行為習慣上收到很大效果。
三、在豐富有趣的活動中,養成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游戲活動是幼兒的主導活動,更是幼兒喜歡的學習活動。通過活動可以讓幼兒在多方面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幼兒是活潑好動的,他們最喜歡的是模仿大人們的各種活動姿勢,特別是勞動的姿勢。根據這些特性,我便在幼兒游戲中培養勞動習慣。在活動中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還可以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幼兒也有極強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但缺少持之以恒的意志力,我總是通過趣味盎然的游戲活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比如每周五都要進行一些比賽活動,像手工制作比賽、繪畫比賽、唱歌跳舞比賽等等。俗話說得好“心靈手巧”,用手用腦,手腦并用,既學到了知識,又促進了幼兒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發展,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活動中不知不覺養成了。
養成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項育人的系統工程,我們應廣開渠道,多方訓練,在幼兒園保育教育各項活動的全過程中,始終注重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訓練。同時,還要充分發揮校園環境、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對幼兒積極的熏陶作用。養成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我們教育者刻不容緩的責任,希望廣大幼教工作者潛心研究和悉心實踐這一課題。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墩頭鎮雙溪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