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于轉變課程功能,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有著重要意義。而在課堂教學中由學生動態生成的教學資源,可以超越教師的思維,就更顯珍貴。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瞬間,一旦發現學生有什么奇思妙想,我們要有教學資源意識,認識到這種課堂上生成性資源的寶貴,并有效地加以利用,讓學生在親歷探究的過程中,增強實踐和創新的能力。
一、節外生枝
【案例1】“千克的認識”教學
生:老師,我看我媽買蔬菜、水果時,總是講買了幾斤,斤就是千克嗎?
師:楊XX真善于開動腦筋,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這么好的問題。因為我們所生活的區域,都習慣用“斤”作計量單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們幾乎很難聽到“千克”這個計量單位。其實,“千克”是國家法定的計量單位,而“斤”是日常生活中我們中國習慣使用的計量單位,同學們有誰知道“千克”與“斤”的關系嗎?
在教學過程中,盡管我要學生“掂一掂”“稱一稱”去感知1千克物體有多重,但學生還是覺得抽象。當把“千克”與他們生活中很熟悉的計量單位“斤”聯系起來時,再要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1千克物體大約有多少,學生就爭先恐后地回答。
生:16個雞蛋大約1千克,8個蘋果大約1千克……
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變化、發展的過程,也是師生、生生之間交流互動的過程。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正是積極捕捉住了學生中的“節外生枝”,充分利用了這一教學資源,不僅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識,而且還彌補了教師教學中的漏洞和不足,教學也因此才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
二、倒行逆施
【案例2】“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
教師一番鋪墊后:你們想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這節課——
突然,一名學生站起來:我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從書上看到的。
師: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呢?
生:我知道,把平行四邊形沿著高剪開,拼成長方形。
師:那你知道為什么沿著高剪,不沿著高剪可以嗎?
該生搖頭。
師:不要緊,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動手試一試。(原定讓學生探索結論的教學變成了現在讓學生驗證結論的教學)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倒行逆施”,打亂了教師的設想,打亂了教學的程序,面對這種現象教師不應選擇回避,而應選擇面對。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教學資源,趁機調整方向,重新設計和組織學生進行教學活動,從而促進課堂教學。
三、順水推舟
【案例3】“分數大小的比較”教學
當教師完成了課堂預定的目標(分母相同和分子相同的分數大小比較)后,正想出示練習題,一個好學的學生問: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數又該怎么比較?
我一喜:這不是課前設想而正愁沒有切入點的問題嗎?
由于學生仍處在積極的探索情境中,因此這一問題的提出得到了同學們的積極回應。
生:也可以像剛才一樣畫圖表示(但這一方法立即招來反對意見——麻煩)。
新的問題再次激起同學們創新的思維火花,教學的難點在師生交流、生生互動中突破,并達到了最佳的拓展境界。在上述教學過程中,雖出乎預設思路,但合乎教學流程,學生既然自發地吹來“東風”,教師就應迎“風”而上,趁機“順水推舟”,用學生所想所做組織下一環節的教學。
四、錦上添花
【案例4】“求最小公倍數”教學
生:老師,李XX,他沒有按你的要求去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我看了一下他做的方法,確實與別的學生不同。沉思了一下后,我展示了分解質因數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短除法。
師:李XX,請你把自己是怎樣想的說給大家聽聽好嗎?
李XX:我發現求12和30的最小公倍數先用2去除,再用3去除,就相當于用它們的最大公約數6去除。
師:大家同意他這個發現嗎?
學生一部分點頭表示同意,還有一部分眼神漠然,似乎不明白。
師:這會不會是個巧合?讓我們一起做兩道題來驗證一下,看李XX的發現是否正確?
學生練習后,都肯定他的發現是正確的。
師:李XX真愛動腦筋!同學們也都鼓起了掌。
師:我們用分解質因數的方法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既可以用兩個數公有的質因數一步一步去除,也可以用李XX的方法,直接用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去除,結果都是一樣的。只要我們善于觀察、開動腦筋,同學們以后還會有更多的發現……
其實,有時學生的思考中包含著他們的解答方式,包含著他們各自的見解,包含著他們獨特的創造。教師應充分挖掘,使之成為寶貴的教學資源,用來改進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更好地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
教學中,到處都蘊含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在奇思妙想,甚至是胡思亂想中;在順水推舟,甚至逆水行舟中;在錦上添花,甚至畫蛇添足中……只要蘊含著閃光點、生長點、轉折點、鏈接點、哪怕是微乎其微,作為教師,只有用動態生成的觀念,靈活調控課堂教學,以學定教,才能使師生、生生之間產生心靈碰撞,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目的,真正煥發課堂生命的活力。
作者單位:淮安市新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