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一直以來備受質疑和抨擊。社會各界對傳統語文教學貶多褒少,大加撻伐。為此我們憂心忡忡,對傳統語文教學的質量深表懷疑的同時,卻又難以明了語文教改切實可行的新方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深深感受到傳統語文教學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期間確實有腐朽的落后的東西,但是又不可一概否定。試問,如果它都是糟粕,如果它一無是處,那么又何來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由此我想到,如果把傳統語文課堂中的精華與今天的教育新理念相結合,是否會創造出更完美的課堂?
一、多媒體與板書相結合,展示個人魅力
自從多媒體進入課堂以來,我們往往過分的依賴課件進行教學,而忽略了板書的效用。鼠標代替粉筆,大屏幕代替黑板,老師對學生的潛移默化變成了對電腦的熟練操控。教師的教學陷入一定的框框之中,教師失去了一定的教學機智,師生之間課堂交流也變得程序化了。板書是教師在備課中構思的藝術結晶。好的板書不僅在內容上概括剖析,恰到好處,自成一體,渾若天成,而且在形式上因內容不同,重點不同,各具特色,妙趣橫生。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給學生以美的熏陶,美的享受,美的啟迪,同時更可展示教師的個人魅力。如果老師能寫一手漂亮的字,學生會對他佩服、模仿。所以字寫得好的老師,其學生的字往往也漂亮。作為中國文明一部分,書寫漢字本身就是對學生的民族文化熏陶。這是現代化儀器所無法取代的。若能將二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將會營造出更好的效果。由于一直以來的潛移默化,我的學生在課外閱讀的時候也喜歡用總結與剖析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還喜歡用板書的方式寫簡單的讀書筆記。
二、獨立思考和共同探討合理進行,促進良好思維的發展
大凡公開課,如果不進行小組討論就等于沒有貼上新課程的標簽,那就是不合格產品。所以,教師不分青紅皂白,一律搞“合作學習”。也不管需不需要,合不合適,應不應該而一概用上。盡管毫無效果也圖個心安理得。其實,這是對合作學習的一種誤解。強調合作學習并非不要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是合作學習的前提基礎,合作學習是獨立思考的補充和發揮。是在學習深度和廣度上的超越。學生只有在自主實踐、自主探究基礎上的合作學習才是有發展意義的學習,所以,我們要重視個體思維過程的組織,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創設互補的學習情景,體驗合作思維的豐富性。如果一個學習任務一提出馬上組織互動,這樣只會使學生養成從眾心理,限制學生獨立思考空間,對學生個人能力發展大為不利。例如,有一位老師要求學生先閱讀《兄弟爭雁》這篇短文,讀完以后馬上在小組里交流一下這篇文章給自己的啟發。可是,所謂的交流變成了尖子生在當小老師,其他同學當聽眾的場面。后來老師把這個問題作為作業,結果,有三分之一人認為“兄弟之間要互相謙讓”,三分之一人認為“做事要早下結論,不要錯過時機”,還有三分之一人認為“不要因小失大”(全班分三組)這些為互動而互動,為交流而交流的例子可謂屢見不鮮。我們一定要把握好小組討論的“度”,該交流的交流,該獨立思考的還是要獨立思考。當學生思維模糊,抓耳撓腮時是探討的最佳時機,這時的學生急于尋求幫助,有著強烈合作學習的欲望,在這種內需下,他們才會真正參與,合作就不是表面的熱鬧,而是學生思維的有效參與。
三、重視雙基教學,體現語文課特點
有的教師認為新課程強調“素質教育”“雙基”就無關緊要了,更有甚者“談基礎教育而色變”。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讓課堂氣氛變得“熱鬧”上。于是,我們看到,在中高年級語文課上,不論課文是小說,還是詩歌,不論是議論文,還是說明文,都組織學生進行朗讀比賽,而最重要的語言文字的學習卻沒有絲毫的涉及。熱熱鬧鬧的一節課下來,學生竟然連課文的生字生詞都不會寫,連最基本的詞語都不會解釋。有些低年級的老師對識字和寫字技能教學一晃而過,以至于學生張冠李戴,把這個字讀成那個音,寫字姿勢更糟。有的老師認為田字格是寫字中的一種形式,寫得太小或出格也無妨,不用按規則寫,學生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字形對就行,根本不重視寫字習慣的培養和基本功的訓練,卻花大力氣做些與內容關系不大的游戲,或請學生上臺載歌載舞。可憐好端端的一節語文課語文味卻蕩然無存。傳統課堂不適當地提高要求,按考試要求窄化內容,這些不合時宜的知識教學當然要改變,但是這并非是淡化知識,而是追求更新、更實的知識。那些對終身學習有幫助的基礎知識必須學好。在三維目標中,知識有奠基的作用,離開了知識,能力和素養便無從談起。只有在知識的建構、掌握、內化、運用的活動中才能鑄就能力和素養。正如有的學者所言:“能力只不過是內化了的知識的綜合體現,而素養則是活化了的知識的積淀和升華。”可見,在義務教育這個打基礎的時期,“雙基”目標還是首關重要的。該講的還是要講,該練的還是要練。把語文課上成表演課、音樂課、游戲課……都是對素質教育的誤解,我們必須清楚,語文課始終是姓“語”的。
作者單位:廣東省高要市蓮塘鎮萬福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