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的頒布,標志著我國進入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階段,從2004年起,普通高級中學陸續進入新課程的實驗階段。在教育部的組織下,《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2003年公布,根據新課程標準編寫化學教科書也相繼問世,化學課程呈現出一個化學課程標準下的多種版本教科書的形勢(簡稱“一標多本”)。
一、本文的背景
陜西省使用人教版的新教材已經兩年了,在這兩年里一線教師對新課標的教科書褒勝于貶,好評勝過抵制。但是在使用和把握新教材時,絕大多數教師有新瓶裝舊酒的傾向。由于新教材的兩個必修六個選修模塊極大程度的改變了以前兩本教科書包辦的局面,尤其在使用必修一的時候,我身邊的絕大多數教師反映課時緊張,需要補充的知識點太多。
二、處理新教材的對策和建議
1.研讀課程標準,重視三維目標的培養
化學課程標準是普通高校招生化學科考試的命題依據。《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構建了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融合的高中化學課程目標體系;從體現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兼顧學生志趣的潛能差異以及發展的需要,結合化學學科特點設置了課程模塊。認真閱讀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了解各模塊教材,熟悉模塊教材的專題、單元名稱,達到能清楚地理解內容要點、編寫層次以及編寫順序。
2.新舊教材對比學習,找出區別與聯系
陜西省使用人教版的新教材已經兩年了,新教材一線教師只有站在編者的角度鉆研教材,了解編排體系,理解編者意圖, 才能居高臨下地把握教材。其次讀懂教材是備好課的前提,只有深入透徹地理解教材才能準確無誤地傳授知識。大綱版本時期,“物質的量”單獨設置為一章的內容,共有知識點8個,總課時為12個課時,是高中化學所占課時較多的一個章節,而高考中對物質的量的考查也占很大的分數,而課標版本人教版的知識點變動比較大,只有四個知識點,總課時為3個課時。
3.明確物質的量在中學的地位
要想把握本節知識的內容,就必須對教材很熟悉,明確本節內容在整套教科書的地位。“物質的量”是高中化學教材中從宏觀物質到微觀粒子的一個橋梁,有助于學生從定性到定量的去判斷化學反應的進行程度,更透徹的明白物質的組成和結構。對于學生深入理解微觀粒子與宏觀物質之間的聯系,形成化學學科的思維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靈活掌握物質的量相關知識,才能真正了解元素化學的本質。
4.認真研讀考試大綱
認真研讀考試大綱,與課改之前的考綱進行細致對比。以應對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的改變。從而加深對知識內容能力層次的理解,明確考試能力的要求。考綱是高考命題的依據,雖然考綱中關于物質的量的考查近幾年來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但總的趨勢是;穩中求變,穩中求改,穩中求新,新中突出能力。特別是新課程改革后,更不能只以近幾年高考試題的要求、難度為參照物進行急功近利、想當然的復習。明年陜西省是課改后的第一年高考,不管是理論研究者還是高中化學教師都應該積極關注考綱變化,從而制定出適應的對策以及復習的方案,一定要杜絕新瓶裝老酒。
5.分析物質的量的高考趨勢
毋庸置疑,高考始終是一個標桿、一個方向,三年的高中生活,既要讓學生全面發展也要使其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績,所以就必須研究高考,研究高考的趨勢。教師在設計本節知識之前就必須要在研究教材的前提下,對高考方向、高考試題進行二次分析、二次設計。
縱觀全國各地的高考化學試題中,“物質的量”幾乎為必考題,且多以選擇題形式呈現。物質的量是中學化學的一個基本物理量,是高中化學計算的基礎與核心。近年高考降低了化學計算的要求和難度,更加側重概念考查和基本計算考查,更為重要的是密切聯系重要物質結構、氧化還原、元素化合物等知識,其中尤其是以阿伏伽德羅常數為中心來設計命題,聯系重要化學基礎知識,從而使其命題內容廣泛,靈活性強和更具有能力要求。
三、啟示及思考
學生思維水平的欠缺與“物質的量”本身的抽象難懂,形成了一組較難調節的矛盾。同時,以“物質的量”為基礎,又導出了“阿伏伽德羅常數”“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阿伏伽德羅定律”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公式,這些全新的抽象難懂的概念和公式聚集在一起,對他們來說具有高密度的認知陌生性,而且還要在4個課時左右的時間內學完,這是對學生認知的又一挑戰。
如何在新課程背景下,適應課標、教材的變化,不至于拿著新課程改革的課程標準、教科書還是按照大綱版本的難度進行教學,始終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必須是理論研究者和一線教師來共同配合應對。本文期待以對正使用的人教版本不同時期的教科書上“物質的量”一節內容,讓更多的教師和理論人員對新課程教材實施,獻策獻計,共同促進新課程的實施,更好地服務于一線教學。
作者單位:西安市閻良區西飛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