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伴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確立與不斷發展,以及家庭、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學生乃至于全體國民的人格素養明顯下降,怎樣培養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現代人,尤其是具有良好人格素養的現代人,已經顯得極其重要,如何進行好語文課教學,并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健康人格教育已日益為人們所重視。因此,作為百科之母的語文教學,應發揮其學科優勢,幫助學生塑造健康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塑造健康人格呢?
一、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思想教育功能
初中語文教材中相當一部分課文本身具有強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無法替代、比擬的。文天祥《過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氣節溢彩流芳;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尚思衛國戍輪臺”,感人淚下;《七根火柴》中的“無名戰士”不惜犧牲寶貴生命珍藏七根火柴,為紅軍大部隊保存火種。《生命的意義》則更激發青少年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把握青春,去探求生命的永恒實在意義。《最后一課》像一只警鐘喚醒學生學好祖國語言文字,洋溢著濃郁的愛國情。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語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動性,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達到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目的。
二、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功能
《大綱》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語文教材中相當一部分課文是文學作品,這為進行審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條件。我們可以充分發揮作品的審美陶冶功能,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語言、形象、感情,指導學生辨別真假、是非、美丑、善惡,提高鑒別欣賞能力,以飽含情感的“可講因素”誘發學生感應的心靈,使之在美感共鳴中得到凈化,達到人格塑造的目的。如果說通過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曉之以理”,那么通過審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動之以情”。審美陶冶作用于除語文認識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個性心理特征,即我們常說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教師認同并運用于教學實踐。有位教師上《背影》一課,首先動情地講起了自己的父親,學生聽得入神感動,然后紛紛講起父親如何關懷、培育自己成長,全班沉浸在濃重的情感氛圍中。我在講《背影》一課時,懷著對父愛的深刻體驗去動情地講授,學生們情緒受到沖撞,好幾個學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滾燙的淚。此時無聲勝有聲。我想,不用說教,把孝心獻給父母的觀念早已深刻在每個人的心底。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學生對美是追求的,教師則要引導他們尋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寫人記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一件小事》里車夫勇于負責,正直無私;《窗》中臨窗病友忍痛給他人帶來快慰和享受;《散步》中“我”作為中年人扶老攜幼,表現出承前啟后的莊嚴的使命感;《魂》中小姑娘犧牲自己利益制止了一場野蠻的沖突,讓人看到中華民族的希望。教師引導學生對這些人物事跡進行審美注意,在獲得美感享受的同時,凈化心靈,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養料。
三、語文教學加強人格教育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位著名的教育學者寫道:“對生命的遺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對生命的漠視是教育最大的失職與不幸……生命比任何知識、規則、紀律甚至榮譽、被許諾的未來的發展與幸福的可能,所有的一切都更神圣。”在語文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對人生的悲情、對生命的柔情、對生活的熱情意義重大,方法途徑也多種多樣,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教育就是讓學生認識生命、珍愛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提升生命的教育,語文教育就是為了成全生命。因此,在塑造人格方面,語文有著一種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語文畢竟不是、也不可能代替人格教育課,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該防止進入以下誤區:
1.在語文教學中,過于強調人格教育的重要性,沖淡了語文教學的主題。人格教育的目的應該服從于語文教學的目的,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科研究的方法指導為主,絕不能將自己的職責變成“人格教育的指導老師”。
2.在語文教學中,要找到人格教育和語文的結合點,不能生搬硬套,不能把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一切問題,都看成人格、心理問題,從而不能給學生以正確的指導。
3.在語文教學中,無限擴大人格教育的陣地,不顧學生的實際情況,千篇一律,盲目加以教育指導。
總之,初中階段是學生人格形成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階段。作為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不應只是傳授學生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更應是提高學生素質和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過程。值得強調的是,語文教學中重視健康人格的塑造,絕不是說可以忽視常規訓練和學習習慣的作用。認真書寫、保持書面整潔、高質量地按時完成作業等看似瑣屑的小事,同樣能塑造學生嚴謹、求實、勤奮等良好性格。
參考文獻:
[1]鄧佳斌.《灌注生命意識,塑造健康人格》瓊海市溫泉中學.
[2]碧水.《以人為本,塑造健康人格》.
[3]沂蒙大漢.《寓人格教育于語文教學中》.
作者單位:河南省商丘市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