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教育集時代性和信息性于一體,在學生的教育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它不僅能夠促進學校教學的效果,而且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有推動作用。所以,研究中專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創新教學,進行課堂實踐和理論的探討,對于中專生教育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本文主要分為兩個大部分,首先分析中專信息技術教育的角色定位,以此來說明其重要性。第二部分具體分析中專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創新教學。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育 創新 教學
一、中專信息技術教育“三位一體”的角色定位
信息技術課具有非常突出的學科特點:突出的技術應用性、迅速的變化性和鮮明的社會時代性。因此,其教學方法絕不能完全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應有其獨特的教學模式。應該說,中專信息技術教育具有“三位一體”的角色定位。
1.學生素質教育的“先鋒者”
信息技術課集知識性、技能性為一體,最具現代教育特色,理應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成為素質教育的“先鋒者”。信息技術課的先進性和實踐性也決定了這門學科的教學應該與傳統教學方法有所區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改革創新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注重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努力發掘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2.中專新課改的“實踐者”
信息技術課一定要突出實踐性,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使教學過程具體化、直觀化。
3.網絡道德教育的“導師”
當今社會,信息瞬息萬變,知識更新很快。多樣的信息獲取方式、人際交流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我們的教學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內容,才能讓學生學以致用。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促進其形成正確的是非判斷力,責無旁貸地成為學生網絡道德的教育者。
二、中專信息技術教育課堂教學的創新
1.課堂講授與實踐操作相結合
信息技術學科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強調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講授理論知識,而不給學生充分的練習時間,信息技術教學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反之,教師不講,只讓學生盲目地上機練習,那么,學習效率也難以保證。
信息技術學科有別于其他學科,它的操作性和實用性都十分強。講課內容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作出適當調整,力求精講、少講,僅把同學們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識點及難點作為主要內容來講,把時間最大限度地放給學生去操作實習。實踐證明,學生在操作時提出的問題遠比講理論時提出的問題要多得多,這說明操作實踐有效地促進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積極主動地思考。
2.“發現教學法”
“發現教學法”主張在生動自由的課堂教學氣氛中,學習者自己去發現教材結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首先,教師要引出“發現點”。
這個“發現點”既不能讓學生對于其結果一目了然,又不能讓學生望而卻步,而是提出以后,讓學生覺得有思考的余地。圍繞“發現點”展開討論,提出多種設想。在圍繞“發現點”組織討論過程中,教師要拋磚引玉,啟發學生從以往的知識、類似的軟件使用經驗等角度展開思維,防止出現離題千里,不著邊際的局面。
3.尊重個體差異,開展層次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要試著進行分層次教學。中專信息技術教學主要是讓同學們認識計算機,培養同學們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在開始學習新一類內容時,先測試一下以前學習的東西,基礎薄弱的學生按教材學習,從易到難,逐步認識、使用計算機。對教材所要求的內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練的學生,在完成當堂練習的基礎上,根據他們的興趣,安排他們另外的任務。實踐證明,這激發了他們濃厚的興趣,任務結束時,他們不僅學會了新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思考能力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4.集體協作與組織創新
“集體協作”是以幾名學生為小組組成學習的基本單位,通過小組成員的協作學習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集體協作能力、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學生在學習小組內相互協作、相互幫助、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小組協作式教學可以采用模擬課題式分組教學的形式。用模擬課題式分組教學的一般過程是:教師向各小組布置研究課題,給以必要的說明,提供必要的資料和網絡資源,然后由學生小組研究問題,制訂解決方案,最后將結果(可以是解決問題的方案、電腦作品等)展示出來。
作者單位:徐州市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