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如何讓學生動起來,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呢?《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當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因此,教師要學會傾聽,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讓學生喜歡語文,創設生動的課堂氛圍。
學會傾聽,首先要解決態度問題。作為教師,要認識到自己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不僅是他們的管理者,更應是引導者。所以在課堂中不應是“居高臨下”的老師,而應是平等的合作者。對于一篇課文的理解,師生的感受可能有許多不同。學生的感受理解可能是很小的一點,也可能很膚淺,甚至讓人覺得離譜。但是,這是學生自己認真思考后的獨特感受。所以教師應抱著尊重的態度,絕不能輕視他們,更不能潑冷水,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因為對一篇課文的理解,本來就有許多不同之處,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學生和老師在感受理解方面有差異,這也是很正常的,只要學生有這種大膽參與的精神就是值得鼓勵的。因此,對于學生,教師應一視同仁,不能提出問題后,只讓學習好的學生回答,對其他積極發言的卻不理睬,對回答好的學生給予表揚,對回答不好的學生不耐煩等。這些現象似乎是小問題,但消極作用很大。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只能做恰當的引導,提高學生的勇氣和耐心,創造最佳的學習情緒,而不應一概否定,甚至冷嘲熱諷。
其次,傾聽要注意方法。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教師要精神專注,從學生的話語中掌握關鍵信息,并不斷分析學生的觀點和所要表達的意圖,及時調整好自己的預測,必要時給予適當的引導。同時,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保持微笑并和學生交流目光,對其回答做出及時的肯定,或讓他重復某些內容,也能增強學生的信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尊重、肯定和贊賞。這種無聲的鼓勵比“說”更豐富,更具魅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反之,如果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面無表情,眼睛看著別處,甚至對學生的回答不作評價,就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使他們以后再也不愿回答問題,甚至對語文這門課產生厭惡心理。
學會傾聽,善于傾聽,不僅能從學生那兒增長知識和智慧,而且還能讓我們懂得理解和友善的價值。讓我們走進學生,傾聽他們的心聲,洞察他們的心靈世界,多一份珍視,多一份關懷,讓每一位學生都喜歡語文,學好語文!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二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