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新課程標準實施的組織者、促進者、開發者和探究者。在新形式下人們對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育行為,教學評價將有新的期待。
一、賦予學生創造性運用語言的能力
《標準》從人的發展的需要出發,確立英語教育教學的目標,在總體構建上特別重視“語言運用”(language use)。這對學生的綜合語言素質提出了十分明確的發展目標。《標準》提出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教師不再是狹隘的信息傳遞者,不能簡單地向學生灌輸和再現信息。語言教師的任務是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性地運用語言的情景。提供相關的語言背景知識,提出任務由學生自己去探究去思考。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用所學過的語言知識來創造性表達自己的感受、看法,或者提出疑問。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工作中心應不再是教書,而是幫助、指導、激勵、啟發、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建構自己的知識技能結構,形成一生有用的自我發展創造能力。
二、不斷進行教學反思的能力
教學反思是教師以學生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教學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化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提高教師的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在語言教學中尤為重要。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和教學后反思三個階段。教學前反思,可以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有目的的行為;教學中反思,可以保證教學高質量高效率地進行;教學后反思,可以促進教學經驗理論化,教學經驗理論化是成為一名研究型教師的重要因素。
三、整合教材的能力
傳統教學中,課程全部由國家統一制定,教師只是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教科書的忠實執行者。新課程確立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管理政策。如此一來,教師不再僅僅是一個課程的忠實實施者,在很大程度上成為課程的創造者和開發者。而且現行教材從內容上給教師留有很大的空間。教師可以對所用教科書作出適當“裁剪”。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來選擇和拓寬課程的內涵和外延,充分開發和引進自然、人文和社會多種課程資源。所以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具有整合教材的能力并創造性地進行教學,這也對教師的創新精神提出了挑戰。
四、具有合作精神的能力
教師要善于學習老教師豐富教學經驗,善于與同頭課教師、同年級教師團結協作。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靠教師集體智慧的發揮。因此,必須改變教師之間彼此孤立與封閉的現象,也就是說教師之間需要更加緊密地合作。新課程呼喚綜合性教師,把自己禁錮在學科壁壘之中,不再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是行不通的。教師還要善于同家長搞好合作,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和個性發展。教師要同所有關心教育的人士搞好合作,吸納他們對學校和教學的意見和建議。
五、具有多元化評價方式的能力
1.鼓勵性評價
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手勢、一句話語都可以是對學生的評價,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注重學生多方面潛能的發展。考試只是評價的一種方式而已。在這些評價方式之中特別要善用鼓勵性評價,事實上,在每個學生身上都可能找到這樣或那樣的優點,教師的水平就應該體現在能否認識每一個學生都有優點,能否幫助每一個學生找到自己賴以進步的優點,從而點燃前進的希望之火,使學生能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在自信和愉快之中求學。從而使學生的個性發展更健康、更完善,人格更健全、更完美。
在實施鼓勵性評價時,鼓勵和表揚除了對結果加以肯定外,還要正確地說明原因,使學生認識到鼓勵和表揚并不是教師有意送來的,而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在整個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真正激勵者,這也要求教師切實改變和掌握新的課程評價藝術。
2.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的評價,旨在確認學生的潛力,改進和發展學生的學習。形成性評價不單純從評價者的需要出發,而更注重從被評價者的需要出發,重視學習的過程,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和感受;傳統觀念片面地認為考試就是評價的全部,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提高教學水平起到了阻礙作用。事實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最重要的是重視學習過程的評價。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強調評價中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重視師生交流。在形成性評價中,老師的職責是確定任務、收集資料、與學生共同討論、在討論中滲透教師的指導作用,與學生共同評價。
總之,新課程標準對英語教師提出了嶄新的課題,并指明了英語教師發展的方向。筆者認為,英語教師要勇于迎接挑戰,及時調整好教師角色的轉化,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教育教學的改革浪潮中。加強樹立符合素質教育精神的英語教育教學觀念,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始終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使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得以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