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小學數學課堂在“練習”的問題上普遍存在“五多五少”的誤區,即:機械性的練習多,創造性的練習少;隨意性的練習多,目標性的練習少;練的數量多,練的質量低;課外練習多,課內練習少;單一性的練習多,優化組合的練習少。更有甚者出現惡性循環、罰做、重做作業的現象及變相懲罰的現象,種種現象使學生產生了“厭練”的情緒。那么怎樣走出這些練習的誤區呢?我在日常教學中是這樣做的:
一、變機械性練習為創造性練習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師往往把練習的功能定位于“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強化”上,認識上的偏愛加之應試的指向,導致練習陷入了機械重復、單調封閉的誤區。因此,我們應多設計創造性的練習,即改變練習方式,從另一個角度設計新的練習,以達到鞏固課本知識、發展智力的目的。學習了乘法分配律的有關應用題后,設計如下片斷訓練:學校開展植樹活動,三年級3個班,每個班植樹30課,四年級3個班,每班植樹40課。兩個年級一共植樹多少棵?教學大綱只要求學生會用兩種方法解答,當教學任務完成后,又設問:“這道題還有別的解法嗎?”學生經過思考竟然得到第三種解法:30×6+10×3=210(棵),并能流暢地說出思考的過程。當學生看到自己“創造”出來的解題方法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時,學習積極性倍增,創新欲望也就更加強烈了。
二、變隨意性練習為目標性練習
隨意性的練就是目標不明、要求不清的訓練;目標性的練則有明確的學習要求,它規定在一定的時間、一定的范圍內應達到怎樣的要求。數學教學每課都有學習目標,因此我們設計練習時要從單元整體要求出發,分課實施,分節落實。如學習小數乘法時,我們就應明確該組的整體目標是:
1.使學生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掌握小數乘法的計算規則,能夠比較熟練地進行小數乘法的計算;
2.能夠根據特點自覺地應用乘法定律,進行簡便計算;
3.學會用四舍五入法取積的近似值。根據整體目標,把練習落實到每課時,每節課都有相應的要求。這樣目標明確、單元要求清楚,分課實施,分節落實,效果顯著。
三、變盲目性練習為高質量練習
目前我們有好多教師在平時的練習中還停留在“題海戰”的層面,師生都埋頭鉆在作業堆里拼命奮斗。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考慮較多的是如何鞏固知識、提高學生的成績,卻忽略對作業的精心設計。為了應付各級考試和調研,有的教師盲目地從各種各樣的試卷上復印毫無質量的練習題讓學生重復地去做,進行大量的考題練習,或者重復練習課本上的作業題。
四、變課外練習為主為課內練習為主
有的老師上課講豐盛,直至下課才布置作業,讓學生課外完成各項練習,造成學生嚴重的作業負擔。練習作業演變為“教的補充”“教的強化”,這自然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失去了訓練應有的教育意義。我的做法是:把“練”擠進課堂,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訓練活動的最佳組合。教學“三角形內角和”一課時,從“嘗試操作”入手,讓學生動手繪制兩個不同的三角形并測量自己繪制的三角形的三個內角的度數,讓學生通過折疊、拼湊、測量、計算進行驗證,讓學生多渠道證實自己的猜想,引導學生尋找和發現事物的內在聯系。
五、變單一的書面練習為優化的組合練習
過去每課授完后完成書面作業的單一的練習形式,嚴重影響著訓練的質量。為此,我采取的是多種類型的作業優化組合后進行訓練,即:采用必做題、選做題、興趣題、視聽題、游戲題、操作題等形式多種的練習優化組合,在課堂上統一調控,穿插訓練。在優化組合的過程中,必做題是基本題,它是按大綱要求進行的達標訓練,每個學生都要完成。完成的時間一部分在課前,大部分在課中,小部分在課后;選做題是給尖子生開“小灶”的訓練題,歡迎中等程度的學生也去訓練;興趣題是為后進生專門設計的,布置學生看電視(影)做數學智慧題,大多數學生都喜歡完成;其余類型屬于動手為主的訓練,學生均能圓滿完成。這樣多種類型的作業優化組合,學生就會樂練,從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事實證明:創設課堂練習的最佳方式,可以使學生達到“做題初,趣已生;做題時,趣愈濃;做題終,趣不盡”的最佳境界。
作者單位:常州市武進區橫山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