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小學語文朗誦訓練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小學語文朗誦訓練在提高小學生知識的積累、學習技能的提高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等方面的重要性。同時,結合當今小學語文教育的形勢,對小學語文朗誦訓練提出有效可靠的策略性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 朗讀訓練 策略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小學生正處于知識學習和掌握的關鍵時期,提高朗誦能力對其知識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尤其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注意學生技能培養的今天,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更應著重加強對小學生朗誦技能的培養和訓練,以幫助小學生養成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小學語文朗讀訓練的重要性
1.知識的積累
知識積累方面,小學朗誦訓練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學生能夠準確地認字識詞。朗誦訓練能夠幫助小學生在誦讀中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字義,繼而達到正確書寫和運用的目標。
教師可以先指導范讀,使學生對字音形成初步印象,再通過自由、輕聲朗讀的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讀準字音,然后以抽讀生字、指名認讀的形式,對朗讀結果進行適當檢查、正音,以及結合朗誦語境進行釋義解讀,幫助小學生們進一步加深印象,然后通過提問以及造句等手法,務必實現活學活用,繼而加強朗讀訓練,加強語感,鞏固印象,達到真正掌握字詞的目標,實現知識的積累。
2.學習技能的提高
要想對課文實現真正的理解,必須充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誦,無疑是幫助學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最佳途徑。由于小學生閱歷不夠,無法對作者感情有深入的理解,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反復誦讀的方式進行教學活動,不僅能幫助學生準確理解課文中的語言文學,而且能夠對作者感情有更深切的體會和感受,不僅學習技能得到鍛煉,而且學習效果也會進一步提高。
3.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朗讀訓練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主要體現在學習興趣的培養,以及創新性思維的激發兩個方面。
在教學活動中,可以通過分角色朗誦的形式,提高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性。在朗讀的過程中,通過對朗讀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對學習活動的興趣性,從而產生學習的積極性,甚至主動進行學習活動。
朗讀活動不僅僅只是一項誦讀的活動,還包含著豐富的情感活動與思維活動。在對朗誦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通過朗誦活動激發其想象力,培養其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
二、加強小學語文朗讀訓練的策略
在教學活動當中,指導學生朗誦的過程,其實就是幫助學生認識語言、品味語言的過程。加強小學語文朗讀訓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示范性朗讀
在教學活動中,可以由教師首先進行示范性朗讀,在把書面語言變成為口頭語言的過程中,聲情并茂地感染學生,創設出感染力極強的朗誦氛圍,帶動學生參與到朗誦訓練中來。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采取播放視頻、錄音等形式,將會達到更好的朗誦訓練效果。
在示范性朗誦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活動的內容,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狀況,適當地進行提示或者暗示。在朗誦到要求學生理解掌握的生字新詞時,可以稍微停頓,或者加重讀音,引起學生注意,從而達到強化記憶的目的,如“刪掉原名中‘包’這個動詞(《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中的生字“刪”;在朗誦到重點句段時,放緩朗誦速度,同時加以簡要解釋或者點化,幫助學生理解感情的變化,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掌握,如“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累得/昏倒”,可以用緩讀的形式表達感情的變化。
需要注意的是,朗誦訓練是教師和學生一同參與的雙邊活動,需要調動教師和學生雙方的興趣和積極性,共同參與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朗誦訓練要循序漸進
在教學活動中進行朗誦訓練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習的實際情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效。比如,不能拿小學六年級的標準,來要求小學一年級的同學;且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各有不同,不能拿同樣的標準對他們進行衡量。而要在朗誦訓練的過程中,看到學生的進步,適當對其進行表揚和鼓勵,而不是一味地苛責,揠苗助長。
同時,針對不同小學生的不同特點,實施因材施教的方針,分別給予其不同的指導,能夠較快地促進學生朗誦能力的提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精心準備,做好指導
對小學生進行朗讀訓練時,教學工作的指導者,即教師本人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對學生的訓練給予良好的指導和建議。
訓練之前,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緊緊抓住課文的情感脈絡,理清課文字里行間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安排好朗讀教學的手段、形式,確定好朗讀教學的重點、難點及時間安排等內容。
4.把握文章的情意點、形象點、韻律點
小語教材中的課文大都具有情意性、形象性和韻律性的特點,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的教學活動中,只要善于抓住這幾個特點,就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尋找文章的情意點,把握文章的朗讀基調
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時,需找準文章中的情意點給予指導,并進行重點訓練。這樣既節約時間,又指點到位,對于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有莫大的幫助。如“為什么搖頭呢?難道您擔心我們會把您這位朝鮮阿媽妮忘懷?不,永遠不會(《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的“不,永遠不會”。
(2)把握文章的形象點,指導學生分析解讀
小學語文教材選用的課文,語言大多是鮮明而生動的。結合這一特點,在進行朗讀訓練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抓住一些關鍵性語句,如“河面很寬,白茫茫的水上沒有一點波浪。船平靜地在水面移動。三支槳有規律地在水里劃,那聲音就像一支樂曲(《觀潮》)”,把握個別用詞特別形象的地方進行特別訓練,如“白茫茫”“樂曲”,提高學生訓練的趣味性,讓學生既知曉文章遣詞造句的準確、形象,又能在朗讀中理解作者的傳情達意。
(3)緊扣文章的韻律點,指導學生品讀
新教材課文中許多語言都具有動人的節律,由聲調的高低強弱、音節的整齊勻稱和語句的輕重緩急等因素構成,給人們以抑揚多變、和諧悅耳的音韻之美。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題西林壁》)”,其韻律必須通過多次的朗誦才能體味出來。訓練中,可以要求學生進行反復誦讀,抓住這些韻律點,體會各種趣味,從而引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5.演讀與感悟體驗
結合小學生的特點,小學語文新教材中選用的課文故事性也很強,適合學生的表演。朗誦訓練中,可以讓學生分飾不同的角色,進行分解朗誦,或者進行簡短的現場表演,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以及情感的理解,真正讓學生參與到訓練活動當中來,掌握朗讀訓練的主體地位。
或者,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進行自由練習,然后分小組進行討論交流,進行小組比賽,在反復比較和揣摩當中,不斷地提高認識、加深理解。而學生一旦充分理解,且又經過反復練習形成了技能技巧,確信自己有能力達到熟練自如的朗讀時,自然會躍躍欲試。此時激發學生創造性的朗讀,如表演讀、誦讀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總之,提高小學生的朗讀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做到的事情。需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結合語文新教材的內容,經過充分的準備,制訂詳細的計劃,并引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主動性,才能夠在小學生的朗讀訓練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朱玉婷.有心方能挖甘泉——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有效性指導的幾點嘗試[J].文教資料.2010.(08).
[2]劉欣.談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朗讀教學[J].教育革新.2010.(01).
[3]趙亞娟.朗讀訓練——小學語文教師應重視[J].新課程(小學).2010.(03).
作者單位:浙江杭州市下沙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