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對朗讀提出了十分明確的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強調“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的朗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著其語文能力。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要強化朗讀能力的基礎訓練,逐步提高小學生的朗讀水平。針對農村小學生朗讀能力較弱的特點,談談我個人在這方面的幾點做法:
一、重視范讀,喚起欲望
范讀,顧名思義,就是語文課上教師起著示范作用的朗讀。這種作用,總的說:它可以喚起學生的欲望,激發學生對朗讀的興趣,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美國心理學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發現,學生接受信息的總效果=7%文字+38%語調+55%面部表情。在課堂上,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種動人的情境:教師的一段繪聲繪色的范讀之后,學生紛紛舉起小手,要求像老師那樣嘗試嘗試,顯一顯身手。相反,我們也常常看到這樣一種尷尬的場面:老師不厭其煩地講解朗讀的技能后,要求學生站起來讀,學生卻毫無反應,盡管老師再三鼓勵、動員,舉手的人還是寥寥無幾。可見,教師抑揚頓挫的語調,聲情并茂的朗讀,會給人以美的享受,使學生在美中學,在趣中讀,更能喚起他們朗讀的欲望。如在范讀《可貴的沉默》時,我用飽含激情的語言聲情并茂地朗讀,很快便把學生帶入了文章的情境之中,一幅幅、一幕幕鮮活的畫面浮現在他們面前,同學們的情緒被感染了,都涌起了強烈的朗讀欲望。當然,在學生朗讀的時候,也不能讓學生機械的模仿教師的語調,要讓他們從自己的真情實感出發,使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之上,把一個個漢字變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那樣讀出的感情才真摯自然。
二、音樂熏陶,激發情感
指導學生朗讀時,配以恰當的音樂,作用于學生的聽覺和視覺,更容易把學生帶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對培養學生把外部語言轉化為內部語言的閱讀表達能力起著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強化的作用。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無需更多的語言和教學手段,只需一段低沉悲痛的音樂,便能引領孩子們走進周爺爺的世界,進入文中的角色,課文中的語言似乎是發自他們內心的感受,朗讀的語調、速度,因為情感的作用而表達的恰如其分。這樣的情境創設,不僅引導學生弄清文章的寫作背景,而且使學生更好地把握住文章的感情基調。
三、多種形式,培養興趣
朗讀作為一項項閱讀基本功,教師必須依據教材的特點,根據不同課文內容可采用豐富多彩的形式來組織學生朗讀。如個人讀集體讀、分段讀、分角色讀等等,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如何在朗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情境,通過教材這個文本載體,將學生帶入愉快的學習氛圍之中,以教《桂林山水》為例,在朗讀漓江水的特點時,可以用舒緩的語氣,突出“靜、清、綠”;朗讀桂林山的特點時,可以讀得豪放一些,讀出桂林山的“奇、秀、險”。另外,本課中的“啊”的變音較多,抓住這些,再采用多樣化的朗讀形式,不僅能有效地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還加深了對內容的理解和語言的感受。
四、尊重個性,多元評價
在朗讀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學生正確、有感情的朗讀及時給予表揚、鼓勵,一般是不成問題的,困難的是在學生讀得不流利、缺乏感情時,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如上《林海》這課時,我請一位同學朗讀基礎比較差的學生讀第一節,他停頓了兩次,讀錯了三個地方。讀完后,我評價道:“你讀得很努力,第一遍能讀到這樣不容易。再讀一遍好嗎?這次你肯定能讀得更好。”他又讀了一遍,這一回又響亮又流利,同學們用掌聲祝賀他的成功。另外,教師評價學生的朗讀時還要與以前的基礎相比較,要看到他自身的努力,不斷的進步,并給予鼓勵支持。
另外,我們還要提倡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課堂教學中除了老師的評價外,還要讓更多的讓學生參與其中。多讓學生作自我評價,自信的學生會說自己讀得不錯,那就得讓他再說說理由,這樣學生勢必進一步說出自己的感受;如果認為自己讀得不好,就給他機會再讀,或是讓他與前面讀得好的同學作比較評價后再讀。在這樣輕松、自由的能表現自我,能夠與同伴們交流的空間里,學生的朗讀興趣會越來越濃厚。
總之,朗讀訓練是一項長期的教學任務,為了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提高朗讀的自覺性,我們還要緊密聯系實際精心的指導學生們刻苦練習。平時在班內可舉行朗讀朗誦比賽、講故事比賽、演講比賽。讓學生的朗讀訓練真正落實到位,真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展現它的藝術魅力!
作者單位:招遠市玲瓏鎮歐家夼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