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應善于抓住教學契機,撥動學生的情弦,提升學生的能力。
下面以教學明代作家歸有光的散文《項脊軒志》為例:借項脊軒的興廢歷程,通過家庭瑣事,表達了對世事變遷的感慨以及對祖母、母親和妻子的深切懷念。作者善于通過選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細節,曲盡其妙;用家常語敘家常事而情意纏綿動人,尤其善于用簡樸生動的人物對話、口語,盡傳人物的神情、儀態。于是,我和學生一起閱讀、討論相關的內容、手法后,讓學生聯想自己享受父愛、母愛的彼情彼景。
瞬間,學生發言一浪接著一浪,氣氛極為熱烈。
有的說,周末饑寒交迫中剛進家門,就有父親送來的熱氣騰騰的湯飯,父親為我周末回家,特地提早準備我喜歡吃的飯菜——父愛如山。
有的說,小時候淘氣,和別人比爬樹,結果爬到一半,害怕了,既不敢再往上爬,又不敢下樹來,只能扒著樹哭。媽媽聞訊趕來,從不敢爬樹的媽媽居然非常勇敢地一邊往樹上爬,一邊安慰我,把我從樹上救下來,一個勁地察看我的全身,全然不顧自己的傷痛,我看見媽媽手上、腿上的血,“哇”的一聲又哭了——母愛如河。
有的說,當我從書山題海間摸索時,媽媽輕叩門扉,端著一杯熱騰騰的開水進來,輕放在桌角,隨后,用手溫柔地摸摸我的頭:“別太晚,早點休息。”溫柔的話語伴著溫暖的口吻讓我心中泛起陣陣暖流。
……
學生群情激昂,意猶未盡,我趁熱打鐵,讓學生把聯想的寫成書面文章(寫關于母愛、父愛等的片段作文),要求注意從日常生活瑣事中選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細節來抒寫感情。不一會兒,一篇篇短文揮筆而就。
我選取有代表性的四篇進行交流。
第一篇文章——
學生甲的《我發燒了》:在我很小的時候,有一次發了高燒。父母很急切地叫了醫生來幫我打點滴。那次,我因為打點滴很累,所以便在不知不覺中睡著了。迷糊中,我知道父母從沒有離開我的床頭,無微不至地照顧著我。時不時地看一下點滴是否要完了;時不時地用濕毛巾來捂著我的頭,幫我退燒;時不時地輕輕為我重新蓋上被子(我經常會踢被子),不敢用太大的動作,生怕吵醒我。我知道他們工作了一天,人也很疲勞了,但是他們一直陪伴著我,直到我燒退了,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去睡覺。臨走前還輕輕地為我關上了門。
讀完我問:這篇文章寫出父愛、母愛了嗎?學生說:有。“感人嗎?”學生點頭。
接著,我讀第二篇文章——
學生乙的《星期六回家》:星期六回家的時候,我忘了通知媽媽晚飯要煮我的份,回家的時候,我還擔心晚上要吃泡面了。可是到家的時候,媽媽說晚飯幫我煮好了,讓我趕快吃晚飯,我納悶著,媽媽怎么知道我要回家呢?媽媽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便笑著說她猜出我要回家了,由于肚子實在餓得不行,我也不再多想,有飯就趕緊吃吧。飯吃到一半,我問媽媽怎么還不吃飯呢,媽媽從廚房出來,換上外套,口袋鼓囊囊的,對著我笑著說:“晚上我要早點去上班呢,我吃過了,你自己吃吧!”媽媽出去關上了門的時候,我走到廚房,發現箱子里的泡面少了一包,于是我的眼睛頓時濕潤了。
讀完問:兩篇文章,哪篇好?學生公認第二篇(學生乙的)好。我問:為什么?學生說:第二篇的選材比較新穎,第一篇的選材沒有新意,從小學就開始寫了。
再讀第三篇文章——
學生丙的:爺爺病危,父親在醫院里全程陪護,許久不歸。一放假,我便匆匆搭車,直接去了醫院。在醫院里看到了曾經大山一般的父親,如此憔悴蒼白。他朝我擠出了一個笑臉,牽著我離開滿是酒精味的病房。
許久,他問我吃飯了嗎?我低頭不語,卻被他拉進了面館。“來一碗蘭州拉面。”熱騰騰的水汽模糊了我的眼鏡,我低頭吃著滑溜溜的面條,不想看著坐在一旁猛抽煙的父親。
“咳……”吃急了,我咳了幾聲。“是不是煙味太重了。”他忙滅了火,“唉,可我總想抽上幾口。可醫院不讓抽。”我紅著臉不語,稍抬頭在朦朧的水汽里看到了父親惆悵地望著遠處的醫院,額上的眉頭凝成了一團。
讀完問:三篇文章,哪篇最好?
經過討論后,明確:第三篇好于第二篇的原因是,第三篇運用描寫的表達方式,顯得形象生動;而第二篇雖然選材比第一篇新,但主要運用的是敘述的表達方式,不夠具體形象。
由此,讓學生得出啟迪。寫作要注意:A.選取材料要新穎;B.記敘文多用描寫的表達方式,多用細節描寫,增強文章的形象感,增強文章的可讀性。
最后宣讀學生丁的《生物鐘》——
我上學不遲到。上了高中后學習壓力也更重了,晚上一回家見到枕頭跟在沙漠找到甘泉一樣,早上幾乎都是踏著鈴聲進教室的。但我就是不遲到。“為什么?”連住宿都會遲到的同學不禁問我。我說:“沒什么,只有一個準時的時鐘罷了”。
我家有很多時鐘,而且是那種跟公雞打鳴一樣的鐘,單單床頭就有兩個,不過我在小學時還是會遲到。母親就幫我在枕頭下放一個。但鬧鐘叫醒的是手而不是腦袋,母親只好親自出馬。
母親并不是在早上叫我,而是讓我在睡前喝杯200毫升的水……
學生笑聲此起彼伏。因為它形象生動,有感染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晉江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