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教育的不斷投入,隨著新課程的深入推進,我們的教育確實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其中的教育質量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很多的成績是我們以拼時間、拼消耗、拼體力的近似野蠻的拼搏方式取得的,并不值得提倡。輕負擔、高質量是一條艱難的道路,達到這一目標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且會是一個反復的過程。輕負擔、高質量的工作需要一個完整的系統來進行維護,課堂教學、教科研、家校聯系、學法培養、作業分析、成績分析等等缺一不可,本文試從教育教學現狀、存在問題的原因、轉變策略等三方面來談談對輕負擔、高質量的看法。
關鍵詞:輕負擔 高質量 評價制度 轉變策略 搭建平臺
一、教育質量增長方式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教育的不斷投入,隨著新課程的深入推進,我們的教育確實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其中的教育質量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在取得成功之后,我們反思我們取得的成績,發現教育質量提升的背后并非一切盡如人意。
很多的成績是我們以拼時間、拼消耗、拼體力的近似野蠻的拼搏方式取得的,實在是勇氣可嘉,但做法欠妥。一次,與一位老師在談起他們取得的優異成績時,那位老師的一句話讓我感慨萬千,他說:“哪有外面說的那么好啊,我們學校的教師都是在靠體力上課的!”
如果真如那位教師說的,我們現狀的教育是一種不講效益、不計成本的粗放型教育,其致命的、錯誤的教育思想是漠視學生主體地位和健康人生。
2010年6月,從對我校的4~8年級的1000名同學、100位教師、100個家長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37%的教師、42%的家長、58%的中學生認為負擔“比較重”或“過重”。小學生平均睡眠時間為9小時18分(國家規定不少于10小時),中學生平均睡眠時間為7小時20分(國家規定不少于9小時)。學生特別是中學生普遍睡眠時間不足,自主支配的時間、空間很少,具體情況如下:
1.作業多
一是學科作業多,只要是考試科目,學生就有課外作業;二是各類競賽多,如學科競賽、百科知識、科技競賽等,學生訓練時間長、強度高;三是各類活動多,如安全、環境征文比賽、電腦小報設計、社會實踐活動、小發明評選等等;四是部分學生課外參加藝術特長考級培訓,占據學生休息、自主學習時間。
2.補課多
課內作業完不成,課外做,學生課間沒有休息時間;教師習題講評不分優劣集體補課,學生相互成為“陪客”;節假日參加社會辦學機構文化學科補習,部分學生還得參加各種類型的有償家教。
二、教育質量增長方式存在問題的原因
看以上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如下:
1.評價制度尚待完善
雖然作為教育部門已經再三強調,不以升學率及學校間學科質量給學校排名,學校也對教師承諾,不以所教學生的教學質量作為評價一個教師好壞的唯一標準,但教學質量的重要性依然在學校領導、教師、家長的心里占據很重要的位置。學校不是孤島,當社會依然僅以升學率的高低來衡量一個學校的優劣時,學校又怎能超脫于塵世之外?
2.教師執教能力需要提高
一是部分教師課堂教學效率低,對知識點的把握不足,導致課堂教學無法完成,需要課外補;二是練習資料泛濫,教師布置作業重復多,依然采用題海戰術,認為只要學生做過了,心里就踏實點。
3.家長對子女期盼過高
家長普遍希望孩子的智能得到全面開發,不相信人的“智能”差異,為取得高分,給孩子家庭作業增量;為促使孩子個性發展,讓孩子參加不感興趣的藝術特長班。不僅占用了休息時間,而且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4.社會人才觀的偏離
認為上大學才是讀書的正統,從小學到高中,人們千方百計選擇優質學校,就讀的學校“只讀貴的,不讀對的”,認為只有進了重點高中,跨入重點大學大門才有希望,對職業學校嗤之以鼻。
三、教育質量增長方式的轉變策略
我們不能再走高消耗的教學之路,應該把輕負擔、高質量作為辦校的根本,作為學校管理的根本。
1.探索教育新路子,積極營造輕負擔、高質量的良好氛圍
(1)要有攻堅克難的思想準備
輕負擔、高質量是一條艱難的道路,達到這一目標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且會是一個反復的過程。我們需要在思想上做好面對困難的充分準備,從現有狀態到最終達到我們的目標,將會經過三個階段:首先是輕負擔、保質量,其次是輕負擔、提質量階段,最后才能達到輕負擔、高質量的境界。
(2)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
社會需要多樣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學家、教授、政治家,更要有高素質的工人、廚師等高技術人才。所以各級宣傳部門、職業學校及中小學校通過電視、成人教育培訓及家長會等形式宣傳科學的人才觀。徹底改變傳統的“學而優則仕”的人才觀念,才有可能從思想源頭上切除學生過重負擔的制造點。
(3)要有科學的質量評價機制
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水平都有差異,為激發不同層次學校的辦學積極性,評價內容上,重視學校自身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學方法的研究、教學質量的管理等方面,體現以校為本,即發展性地評價學校。
2.系統規劃,有效搭建輕負擔、高質量的科學平臺
(1)借助“助學稿”,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助學稿”是把課前預習、教師的教案、學生的學案、作業安排、復習資料等組合在一起,形成一份綜合性文稿,呈現給學生,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并進行自主預習、自主學習、自主作業、自主復習的教學模式。
“助學稿”通常有學習目標、課前預習、課內導學、當堂訓練、學后反思、課后作業六個環節。“助學稿”的教學設計既有指導學生學習的作用,又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在自主研究學習中找出問題,積累經驗,在討論質疑的學習中解決問題,形成能力,在總結交流的學習中共同成長,拓展創新。
(2)深化作業研究,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要求教師減少無效的機械性、重復性作業和訓練。倡導彈性作業制度,布置的作業要精選,重視作業批改與學習輔導,教師要注重作業的反饋功能。積極開展“作業的三率研究”——“上交率”“正確率”“訂正率”,以“作業三率”作為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突破口,也作為學校教學常規檢查的助手。
(3)學法指導,輕負高效的落腳點
對于學習習慣和方法,教師都知道它的重要性,平時也都十分強調,但在實際中,往往又忽視了對學生良好習慣和學習方法的養成,教師對學生的要求缺乏持久性和具體的檢查措施。現在有多少學生有預習的習慣、自主閱讀的習慣、課前準備的習慣?這些被教師忽視的東西,正是學生終身受用,影響學生以后發展的。而許多具體的知識,卻會被漸漸遺忘的。因此,教師真正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應該是習慣和方法。
學法指導的培養,學校可通過校園廣播、學生集會、專題會議等進行學法指導教學,也可分年段開展學法指導的研討工作會議,根據年級的特點制訂本年級學法指導的方法和重點,針對性開展指導工作,班主任可利用班團課、談話課利用學生資源和報紙雜志上的優秀學法進行宣傳教育,任課教師也可結合自己的學習及學科特點講解本學科特點。
(4)讓家長、學校支撐起輕負高效的半壁江山
如何發揮家長、學校的作用,大有文章可作。在對學生教育的整個結構中,家長的作用不可小視,但在農村,大部分家長雖然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可對如何進行家庭教育,如何配合好學校的教育,常常是心有余但力不足,關鍵是家長不知道該做什么和怎么做。所以要加強對家長的培訓,定期召開各班家長代表座談會,各班定期召開家長會,家長與學生代表座談會,學校可以統一印制“家校聯系冊”,組織每位學生記錄每天的作業的情況,家長也可在聯系冊上記錄學生在家完成作業的時間和對學校或教師的建議。為實現“輕負擔,高質量”而共同努力。
(5)依托數字化,推進輕負高效快速發展
輕負擔、高質量的工作需要一個完整的系統來進行維護,課堂教學、教科研、家校聯系、學法培養、作業分析、成績分析等等缺一不可,但帶來的問題是這些工作都將帶來大量數據的處理與分析,用人工處理越來越不能適應現代化、快節奏的工作了,所以需要建立一套科學、實用、適合校情的數字化管理平臺,幫助教師進行數據的分析,以給教師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提供科學的依據。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科研雜志.課堂教學的思考.2006年138期.
[2]語文教學與研究雜志.輕負高效的探究.2007年2期.
[3]中小學校長雜志.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思考.2009年3期.
作者單位:浙江嘉善縣大云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