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指出在英語教學中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闡述有效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索方法。
關鍵詞:英語課堂 有效 小組合作學習
一、概述
合作學習是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是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廣大英語教師在學習新課標過程中,已經意識到了以“自主、合作、探究”為特征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對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和養成學生健康向上品格的重要性,并進行了積極實踐與探索。課堂教學有了更多自主合作學習的權利和機會,課堂煥發著生機和活力。但冷靜思考一些課堂現象,我們看到了熱鬧、自主合作的背后,卻存在著諸多值得深思的問題。
二、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常見的問題
1.小組里沒有明確的分工
現在,在幾乎所有的公開課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小組討論式的合作方法。這說明,教師已經有意識地把這種形式引入到課堂中。但是,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多數的討論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在聽課時我常常注意到,往往是老師一宣布小組討論,前排的學生唰地回頭,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四人或六人的小組里,每個學生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么。幾分鐘后,老師一喊“停”,學生立即安靜下來,站起來發言的學生一張嘴就是“我認為什么怎么樣”“我覺得應該如何如何”。學生關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樣”,而不是“我們小組怎么樣”。小組里沒有分工,沒有人在做記錄,因而沒有真正的合作。
2.學生合作不積極
在開展小組活動的課堂上,有時會出現“冷場”的現象。有些小組成員接到合作學習任務后只呆呆地坐著,不商量、不討論。要么就是自己埋頭單干,要么若無其事地做與之無關的事,并沒有真正參與到討論與合作中來,小組合作的優勢沒有發揮出來,使合作流于形式。
3.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出現“責任擴散”現象
責任擴散就是把責任分散給了眾人,這樣一來自己的責任就減輕了。宋東清等(2003)認為,長期以來,我國課堂合作學習經常流于“責任擴散”的弊端。小組合作學習很多時候變成了好學生的“一枝獨秀”,原因是一些老師只關心小組活動的結果,并不在乎小組活動的過程。
三、組織更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
1.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創設平等的課堂氛圍,建設合理的評價機構
教師首先要明確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是主角,既是活動參與者,還可以是活動的具體組織者和設計者。而教師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中的作用猶如籃球場上的裁判+教練+隊員,一人兼任三重身份。教師必須創設合作的任務,提供完成任務的指導和建議,監督學生活動,幫助學生查找某些資料,給予評價和反饋,甚至還要充當小組一員。所以,開展小組活動時,老師的工作不是變輕松了,反而是更重了。
同時,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由灌輸者轉變成為指導者、參與者;轉變學生觀,不以分數看學生。
2.合理分組,明確成員的責任
陳向明(2003)指出,一個成功運作的小組并不需要所有組員都很“強”,全部由“最優秀”的人組成的不一定能最有效地在一起工作。通常是把兩位成績好的學生和兩位成績較差的學生及兩位成績一般的學生安排在一起,組成六個人的學習小組。小組內,中間的兩位是正副組長,負責協調小組的學習過程。其他的每個組員也可都承擔一個角色。比如記錄員:記錄討論結果;報告員:向全班匯報合作學習的結果;檢察員:檢查小組成員的學習情況等等。
3.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傾聽能力的培養
王新村(2003)認為合作意識的內涵包括:主題參與的意識、親和他人的意識、揚長避短的意識。學生應真正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從而把握教師給予的機會或自己創造機會參與到學習中去。
教師要教學生學會表達自己、傾聽別人的能力,首先要讓他們明確傾聽的意義,是對他人的尊重。然后教給學生傾聽的方法,如在聽同學發言的過程中,一定要集中注意力,切忌大聲嚷嚷、幾個人同時說,這樣會導致誰的意見也沒聽清楚;對于表現好的小組,教師要及時地給予肯定表揚。
四、總結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一種正在探討和嘗試的教學模式。因此,我們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結合教學實際,努力探索出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不斷提升小組合作學習的高效性,讓小組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真正有效,讓小組合作學習真正從形式走向實質。
參考文獻:
[1]宋東清.《合作學習中“擴散效應”的分析及教學對策》.《教育科學研究》.2003年第2期.
[2]陳向明.《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建設》.《教育教學研究》.2003年第3期.
[3]王新村.《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教育教學研究》.2003年第3期.
作者單位:廣東省電白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