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中考、高考考查的一大重點,也是日常教學的一大難點。特別是網絡語言日益泛濫的今天,學生往往對文言文“聽聞而生畏”“欲背而生厭”。如何上好文言文?怎樣引導學生學好文言文?這成了我們老師經常交流的話題,通過這些年教學摸索,我覺得要重視以下幾個環節。
一、預熱
學文言文,學生最畏懼的就是古人的遣詞造句方式、用語習慣與現代漢語差別太大,往往是上一篇新課文(文言文)還不能順暢地讀通句子又要把它翻譯、理解成現代文句,這種畏懼心理就很容易轉變成厭煩心理,使他們學習文言文的效率大大降低。然后要求學生每天讀十分鐘直至背誦。經過一個星期時間的預熱,學生基本上都能熟讀成誦,這就為下一步串講理解原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預熱的過程其實就是熟讀成誦,葉圣陶先生曾說“習文言,必先熟讀,勉強記住不算,要自然成誦方行?!睂嵺`證明,教授文言文,通過預熱這個環節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有利于他們形成靈敏的文言語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古人的用語習慣,由口入心逐步理解古文遣詞造句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在預熱期間至少要有兩到三次的指導、抽查。誦讀語氣、節奏的指導;讀音、斷句的檢查糾錯。
二、激趣
通過預熱學生大多能熟讀甚至可以背誦課文,而傳統的逐字逐句串講的方法依然會讓學生產生畏懼、厭煩心理。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就至關重要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直接動力,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文本、文體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積極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使我們的文言課堂生動有魅力,如在教授《木蘭詩》一文將寫木蘭出征前緊張忙碌的準備的四句詩與電視劇《花木蘭》相關情節比照,將詩中“伙伴皆驚忙”與劇中相關情節比照,既讓學生深入理解木蘭的深明大義、機智勇敢,明白詩歌的精練、影視劇的細膩又為課后的改寫、擴寫練習作了參考。而電視表演中豐滿生動的人物形象、真實細致的細節刻畫使學生對本文的學習充滿情趣。《岳陽樓記》的教學,我利用多媒體播放洞庭湖陰晴兩種不同天氣的圖片并加上聲音效果,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就很直觀,學習的熱情也被調動起來了?!秾O權勸學》與《傷仲永》運用對比閱讀,《狼》《鄒忌諷齊王納諫》編排課本劇,在講述《論語》時引進《于丹論語心得》,教授《楊修之死》時播放易中天的《品三國》。總之多想辦法,激發興趣,學生就不會對文言文生畏、生厭了。
三、拓展
要上好文言文,光激發興趣還不夠,還應向課外拓展。
1.補充
讓學生搜集整理與課文相關的歷史知識、文化背景資料,老師也可補充必要的歷史文化知識,如姓名、字號(包括謚號、稱號)、衣著服飾、飲食習慣,典章制度等。
2.訓練
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還可以對學生進行知識遷移能力的訓練。利用一些篇幅較短與課文有關并且難易適度的課外文言文進行閱讀訓練,既幫助學生消化吸收課內文言文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促進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提高。
3.運用
“好風憑借力,助我上青天”讓學生樂于走進文言世界,增長知識,浸潤心靈,解決困惑。”生活中處處在語文“古文中也常有生活的真諦,讓學生從《滿井游記》中領悟“美來自發現”;從《童趣》品味“情趣快樂來自細心觀察、豐富聯想”。從《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懂得“良藥未必苦口,委婉規勸是處世為人的良策”;學習《核舟記》《口技》,明白“行行出狀元”任何一種職業做到最好都令人敬佩。
通過拓展這一環節,拉近學生與文言文的距離,讓學生覺得文言文親切而且實用。
四、梳理
文言文的學習和現代文一樣也有個條理化、系統化的過程。因此在教授文言文時碰到知識點要及時幫助學生進行梳理,雖然現在不主張在初中階段講文言語法,但我覺得對一些規律性的東西,這種梳理也是對以前學習的相關內容的一種鞏固。
五、反芻
一篇文言文幾課時下來,字、詞、句、篇面面俱到,有了前幾個環節的鋪墊,有的同學會照單全收,有的同學只怕會是囫圇吞棗。這就需要最后一個環節——反芻。反芻的時間靈活機動,方法簡單多樣,效果卻是十分明顯。
“教無定法”“教無常法”,文本的不同,學生個性的差異,教育環境的變化,都需要我們教師去探索講授文言文的更好的方法。
作者單位:安慶市第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