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很多年來,英語語法教學都遵循一定的模式,即教師不斷在課上對語法知識進行反復的口頭強調和筆頭練習,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但是學生卻難以在真實語境中辨別相似的結構和時態。這種教學模式,讓學生覺得特別乏味,學生們苦于在“讀”和“背”之間尋找考到英語高分的途徑。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現狀?經過一些文獻的閱讀和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在語法課上,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發現的效果,往往比教師灌輸要好得多。用探究的方式去學英語,變被動為主動,不僅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也是新課標中大力提倡的方式之一。
二、理論依據
根據加德納(Gardner,1983~1991)的多元智能理論,教師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和了解學生的特長,并采取符合其特長的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創造有利于每個學生的學習環境,使他們的特長得到充分發揮。①即我們日常所說的因材施教:因學生的特點而教;因教材的特點而教;因知識的種類而教。探究性學習恰好彌補了班級授課的缺陷。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簡單地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生靠他自己的主動建構來完成,所有知識都是學生借助于自身己有的知識經驗,來構造自己的理解。②在英語語法的學習中,學生只有通過自主參與研究活動,獲得親身體驗,才能對語法知識有自己的理解,才能把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新接觸、感知的內容聯系起來,并最終將新的知識點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
在任務教學法中,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學習者帶著問題探究語言知識的過程。任務教學法為語言學習創造了輸入、內化和輸出的機會,它能夠全面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③基于語言習得理論,輸入和輸出是語言學習不可或缺的環節,理解性輸入是語言習得成功的基本保證。語言知識輸入后必須經過知識的內化,并使其有足夠的使用機會。
三、課堂分析
在對探究性學習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上學期,筆者嘗試在英語語法課堂中引入探究性學習方法,由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牛津英語教材7A第五單元的語法課,要求學生理解現在進行時態的含義,能正確運用時態來描述正在發生的事。這個時態與漢語的語言習慣有相似之處,而且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對此有所接觸,因此筆者把本課的難點定為:現在進行時的結構,現在分詞的構成方法和在不同語境下正確區分并使用一般現在時和現在進行時。
本堂課的設計如下:以“我”收到的禮物——相機作為線索,通過照片和錄像片段的一一展示,呈現句型,讓學生通過比較,進行總結。通過呈現練習中出現的動詞,來探究現在分詞的變化規律。之后,進行相對綜合的操練,在操練中有意加入個別一般現在時,從而引出探究主題,區別現在進行時和一般現在時。最后,通過整合,讓學生用新的句型談論主題“萬圣節晚會”。
本堂課主要探究以下幾方面的內容:1.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發現現在進行時態各種句型的結構。2.通過對比,發現動詞的現在分詞的變化方式,之后要求學生對每種變化的規律進行總結。這個活動稍有難度,靠一個人的力量不足以解決問題,于是要求學生通過合作學習,把每個人的智慧、技能和知識集中起來以達到共同獲得知識,解決問題的目的。3.探究一般現在時和現在進行時的區別,小組內設計表格進行匯報。
在課堂設計中,學生有充分的機會體驗現在進行時態,并在合作探究中總結時態的規律和意義;學生在較真實的情境中運用時態,進行口語交際,鞏固學習內容。運用探究方式學習現在進行時,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習動力,激發學習的愿望。課堂探究活動的設計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過程,學生們都能一步一個腳印跟上節奏,分層探究照顧到了各個層次的學生,大家積極參與,好學生能暢所欲言,答得精彩,能力較差的學生也能勇于開口,答出讓自己和老師都覺得比較滿意的答案。小組合作探究中不僅完成了知識任務,也附帶完成了情感目標,讓學生在合作探究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到知識,掌握方法。
四、結論和反思
在語法教學方面,外國教育專家提出了兩種方法:顯性語法教學和隱性語法教學。前者側重在教學中直接教授語法規則,語法教學目的直接明顯;后者則主要通過一系列相關情景讓學生體驗語言,通過對語言的交際性運用習得語法規則。有些英語教師的課堂枯燥乏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在鞏固所學的語法項目時,機械練習過多,采用了過多的顯性語法教學。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自主探究、發現規律、分析總結的課堂活動,會對語法有更加明確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自我探究的能力,養成良好的思考、解決問題的習慣,為以后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通過閱讀書籍和教學實踐,筆者總結出以下探究性學習語法的教學模式:1.利用學生熟悉的場景,讓學生在一個有意義的情景中接觸、體驗新教授的語法知識,自主探究新知識的結構,意義,用法等(隱性語法教學);2.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和交流,及時指導和評價學生的探究;3.在確定學生們對新知識有了初步的理解后,讓他們在較真實的語境中運用所學的語法項目進行交際性活動(隱性語法教學);4.在學生能進行理解性運用的基礎上,教師點明語法規則,讓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一步鞏固所學的內容,將新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中,以利于學生的知識建構和長時間記憶(顯性語法教學)。這個過程比生硬地教授語法規則,要求學生一味模仿運用更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生動有趣、重在探究的語法教學方法有助于營造出一個人性化的教學環境,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還有利于學生身心、情感的健康發展,符合“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教學原則。
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充分激發和調動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探究態度和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要將“探究性學習”的方法融入英語課堂,使英語課堂活力倍增。
注釋:
①李貌.《廣西初中英語課程改革現狀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5.
②王之江,沈昌洪.《探究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③李貌.《廣西初中英語課程改革現狀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5.
參考文獻:
[1]李貌.《廣西初中英語課程改革現狀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5.
[2]高洪德.《高中英語新課程理念與教學實踐》[M].商務印書館.2005.
[3]靳玉樂.《探究學習》[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4]馬丁·韋德爾,劉潤清.《外語教學與學習——理論與實踐》[M].外研社,1996.
作者單位:江蘇常州市新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