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能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已為廣大化學教師所公認,這無疑是教師認識觀的一個飛躍。在課堂上使用化學多媒體課件不是替代教師,而是輔助教師進行教學,故此不能將化學多媒體課件設計編制成課本教材的翻版。化學課堂教學,不是每堂課都適宜用多媒體手段。但筆者也發現有些化學教師為電教而電教,放棄了黑板和粉筆、剝奪了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沒有講究實效,反而帶來了負效應。彌補傳統教學中的不足,是使用多媒體課件的最高境界。我們應該將多媒體課件作為課堂教學點睛之筆。運用電教媒體既然是教學手段,就要考慮如何通過這樣的載體,達到最理想的效果。這就需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要有利于激發學生情感,化解教學中的難點
教材中有些章節的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距離較遠,學生對其中的重點、難點一下子難以理解透徹,難以體會其中的情景和變化。如微觀粒子的變化、運動。分子、原子、離子、電子的運動變化是用肉眼甚至顯微鏡所看不到的,通常用掛圖和模型,而微粒運動變化的過程卻無法充分展示。利用多媒體課件能使學生很快地理解從而接受,增強學生印象和課堂感染力,從而突破教學上的難點。但教師在處理多媒體的運用時,必須精心設計,而不能生硬地“插演”,更不能簡單地“復印”教材上的內容,要注意電教媒體使用的實效性。就此教材,筆者曾聽過兩位教師的課,由于他們使用不同的執教手段,因而取得了不同的課堂效果。
一位教師在分析化學變化的實質時,直接運用多媒體,演示了事先制作好的課件,整堂課沒有一字板書,課堂節奏很快,學生覺得很新奇,教師也自認為效率高、效果好。但當該教師試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一些化學變化時,學生支支吾吾,方才發現學生根本未掌握和理解課堂知識,只能再次重復課堂知識來完善,以此來重新“灌輸”其準備好的“新知識”,這不能不說是教學上的失敗。
而另一位教師在教這一課時,組織學生理解水電解的過程,并從分子、原子的角度來看書本上的圖示。教師在多媒體上耐心分析,再舉出其他的例子,學生試著敘述,師生互動。教師適時地運用多媒體課件,逐步演示水電解的微觀粒子的運動過程和特點,總結出化學變化的實質,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化學變化的實質的理解和掌握,教學的難點就這樣在耳聽、觀察、學說中自然地解決了,收到了課堂教學預期的效果。
二、要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思維和興趣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學生到底理解得如何,思維是否有條理性,口述表達是檢驗的方法。運用電教媒體可以化抽象為具體,重新展現形象,并創設一個人有話可說,有話敢說的氣氛。
如教師在教新課,錯誤性實驗操作后果的危害。如吹滅酒精燈、排水法收集氧氣先撤酒精燈再抽導管、氫氣還原氧化銅時先加熱后通氫氣、點燃可燃性氣體前不檢驗氣體純度等實驗操作后果。由于存在部分的危險,一般老師只講不應該這么做。把這些危害后果制成多媒體課件,學生將直觀得到感受,在以后的實驗中避免錯誤操作。這里電教媒體的運用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對知識理解起到了深化的作用,對重點、難點取得了突破。當今社會是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更是飛速發展,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我們必須學習和應用計算機技術。
(一)教師要明確多媒體在化學教學中有何作用
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概括起來是承載和傳遞教學的信息。與傳統的黑板加粉筆的化學教學相比,具有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高質高效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效果好
進行過認真設計的多媒體必然是針對學習者的特性并結合教學目標的要求,把教學內容進行規劃、組織,以學生易于接受的學習方式和形式體現出來,學習效果當然會更好。使用時,若適當地配以教師的講解,讓學生觀其形、聞其聲,自然印象深刻。
2.學習效率更高
實踐表明,多種感覺器官并用可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豐富的教學媒體為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調動各種感覺器官提供了條件,同時也使我們的教學內容更加準確、豐富,而所使用的時間卻更加經濟。
3.學習的趣味性更強
雖然教學多媒體是以完成學習目標的要求為目的的,但精心設計的教學多媒體,仍具備其多媒體本身的特性,尤其是視聽類多媒體,適當地發揮其逼真的聲光效果,將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若再提供學生動手參與學習的機會,則必然使學習過程趣味盎然,學生自然樂在其中。
4.學習內容更標準
同樣一節課,由不同的教師來講授,內容上不會有很大的差異,但效果卻可以大相徑庭。雖然可解釋為教師的自主性與教學的藝術性,但也可以理解為學習內容缺乏一致性。因為即使教師在對學科內容的理解上有所出入,學生可從教學多媒體中接收到同樣的知識信息。
5.學習更加個性化
我們的教學大都以年齡為依據劃分年級和班級,進行團體教學,很難照顧學生個體差異。教學媒體的使用使個性化教學成為可能。不斷發展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或多媒體教學系統,可使學生按自己的需要來決定教材的深淺程度和學習速度。這樣,遲鈍的學生不用因跟不上教學進度而拼命追趕,聰明的學生也不必為等待慢的學生而浪費時間。
6.學習者的參與程度更高
在使用教學多媒體時,可以安排某種形式的思考題,及其后繼工作由學生完成。從而來鼓勵學生主動學習,而不是讓多媒體教學完全取代教師的教學。
(二)教師要了解教學中制作和使用多媒體的原則
1.教育性
教學內容應符合教學大綱要求,有明確的教學目的與教學對象,解決教學上的重點與難點問題,利于學生掌握學科的基本知識,并能充分發揮多媒體的特點,生動、形象、直觀,為學生學習知識、技能提供充分的感知,引導學生形成概念,掌握規律。
2.科學性
選取的素材要典型、真實、準確;采用模擬真實事物的模型、動畫等符合科學原理,反映科學的客觀規律;演示操作要符合規范,畫面的色彩要真實、準確。
3.技術性
要有足夠的畫面清晰度;畫面要穩定、同步性能良好;色彩還原準確、聲音清楚,解說的語音、語調要正確,無干擾噪音。
4.藝術性
適當采用藝術手法,使多媒體更具有較強的表現力與感染力,利于引起學生的興趣,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對學生進行美學教育;藝術要服務于教育性、科學性。
5.大容量性
如上復習課時,多媒體手段能充分體現其容量大的特點。對于概念理論、反應系列方程式、對比總結等尤其有效。比如復習酸的化學性質時,用Flash制成的分子結構及在不同條件下的離子結合方式,不用多說話,學生就能一目了然。
(三)教師必須明確使用多媒體教學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應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要明確其地位是“輔助”而不是“代替”,多媒體手段與常規教學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多媒體課件是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工具,凡是能夠用普通媒體如模型、掛圖等實現的就無需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粉筆和黑板仍然是我們老師的主要教學工具。教師千萬不要把自己當成“放映員”,更不能把用多媒體手段作為“黑板搬家”。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是不能變的。尤其注意可以課堂演示的普通化學實驗絕不能以錄像或動畫代替。實驗是任何其他媒體所取代不了的,因為實驗本身是最直接、最生動的媒體,化學教師不能舍本逐末,放棄應做的實驗而去用計算機模擬實驗過程。使用多媒體課件不能趕“時髦”,圖“花哨”。
相信只要廣大化學教師不斷提高對多媒體作用的認識,不斷提高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水平,進一步研究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有效互補,我們就一定會讓多媒體在我們的課堂上開花結果,并讓它更好地為我們的化學教學出力、服務。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洛社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