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保護問題是人類面臨的三大問題之一,環保教育是整個中華民族環境保護事業和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結合化學實驗進行環保教育、結合本地實際開展環境教育、開展第二課堂加強環保教育等四個方面論述了如何在化學教學中進行環保教育。
關鍵詞:化學教學 環保教育 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問題是人類面臨的三大問題(人口、能源、環境)之一,因為環境是跟人類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地球只有一個,地球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人類能不能繼續生存下去的問題。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化學污染物對環境、對人類健康,社會發展的危害,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保護生存環境已成為人們的共同呼聲。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它與社會、環境聯系十分密切,環境污染與環境保護往往都包含了一定的化學因素,在化學教學中對學生適當進行環境教育是每個化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這不僅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更是提高學生素質,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尤其在化學教學中進行環保教育更為直觀、更為現實、更為生動,其效果更為顯著。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怎樣進行環保教育,我認為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結合教材內容進行環保教育,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環保教育具有綜合性、時代性、全民性等特點,涉及到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和管理科學,是一門復雜的綜合性學科,目前在我國尚未有專門對中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的教材和大綱。而化學學科與環境問題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寓環境教育于化學教學之中,是廣大化學教師應努力探索與實踐的課題。
在化學課堂上進行環保教育。中學化學課本中,將近一百七十多個化學實驗,多屬于有毒、易燃、易爆物的制取及性質實驗,同時又接觸到了工業制硫酸、硝酸、合成氨工業、煉鐵、煉鋼、電解、電鍍等化工生產過程,可進行環保教育的內容很多。在每章、每節的教學時,加強對環保的教育,從化學角度出發,講明污染源的生成及危害原理,使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從原理上明白危害的原因及防護措施。
例如講到水污染時,應重點講明白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含有金屬離子的工業廢水的任意排放及農藥的使用。常見的重金屬離子為鋇離子、汞離子、銅離子、鉻離子等。這些重金屬離子可使生物體內蛋白質凝固,一旦含有這些重金屬離子的水被人飲用,則會使人體中運輸血液的血紅蛋白凝固而導致缺氧窒息死亡。又如在進行有關“酸雨”教學時,重點講明形成酸雨的原因是由于工業上酸性氣體如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等工業廢氣的大量排放所致。結合我國南方省份多“酸雨”的事實,使學生明白,“酸雨”可使地表水質酸化,毒害魚類及水生生物,使土壤酸化,農業減產,腐蝕建筑物,破壞名勝古跡等。通過化學課堂上的環保教育,既能拓寬學生知識面,又能使學生認識到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加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結合化學實驗進行環保教育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化學實驗教學中,也應重視環保教育,意在培養學生保護環境“從我做起”,促使學生知、情、意、行統一協調發展。化學實驗,特別是制備二氧化硫、氯氣等氣體,做銅與硝酸、濃硫酸的反應等實驗,往往毒化教室、實驗室的空氣,直接影響師生健康。我們則可將制備過程中多余的氣體或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有毒氣體,通過導管再經一個倒掛漏斗,進入相應的吸收液(如多余的Cl2通入堿液吸收)。將有害氣體盡可能作化學處理,以消除或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在進行化學實驗,不斷改進化學實驗時(如用實驗方法鑒別濃HNO3、稀HNO3時,銅片改用銅絲,不需反應時,只要抽出銅絲,反應即停止),盡可能采用微型化學實驗(如在進行氯離子的檢驗,碘升華實驗時),這樣不僅節約了藥品,同時減少廢液、廢渣和有害氣體的產生;實驗后的廢液、廢渣盡可能回收利用(如銀鏡反應的廢液的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則應倒在規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實驗過程中,注重環保問題,不僅可以大大減少環境污染,而且能使學生受到直觀的環境保護教育。
三、結合本地實際,切實開展環境教育
在化學教學中講世界的環境狀況、中國的環境狀況,有時不能使學生有切身之感,似乎還有“空對空”之虞。對此,在環境教育中加入本地特色,激起學生共鳴。以泉州洛陽江流域為例,洛陽江流域是湄洲灣南岸供水工程的一部分,擔負著向洛江區提供水源。但現在污染比較嚴重,從整個流域來看,糞大腸桿菌群超標最為嚴重;其次為化學耗氧量、五日生化耗氧量和氨氮;此外,各斷面溶解氧普遍低于環境目標,這也與部分河段發臭發黑的感觀現狀相符。
四、開展第二課堂,加強環保教育
把環境保護教育與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相結合,以適應中學生的求知欲望強烈、思想活躍、興趣愛好廣泛的特點。例如結合課本中環境保護的內容,讓學生利用假期組織學生到附近典型的污染工廠(如鉛蓄電池廠、樹脂工藝品廠、石板材廠)和受污染湖泊等處參觀,與廠里工人和技術人員及湖泊周圍的居民交談,明確環境污染的危害性和環保的緊迫性,使學生了解周圍環境污染原因及對策,在進行環境保護教育的同時,也增強和提高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課題調查研究,如(1)組織學生對雨水、江水和工廠廢水、民用廢水的pH測定后進行比較;(2)了解空氣質量是怎樣評估的,API值與空氣質量級別的對應關系,什么是TSP;(3)調查目前各品牌冰箱中氟利昂的使用情況,與以前情況對比如何;(4)調查繁忙公路邊民警、商店職員的身體健康情況,明確鉛的危害;(5)從環保角度改進課本上一些實驗,并進行討論研究。此外,還可以通過出專欄、辦展覽和小報,聘請環保部門的專家來校作講座等多種途徑擴大環保(下轉第81頁)(上接第80頁)教育的影響,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實踐證明,在化學教學中進行環保教育,既能促進化學教學,又能提高學生環保意識,使學生獲得必要的環保知識,有利于實現把他們培養成具有較高素質的21世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崇高目標。
參考文獻:
[1]戴樹桂.《環境化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國家教委教學儀器研究所.《中學化學實驗大全》.電子工業出版社,1992.04.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