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對于實現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如何構建初中高效數學課堂教學進行了實踐研究。
關鍵詞:初中數學 高效課堂 研究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對于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都十分的重要。以下是本人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幾點體會,供大家參考。
一、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組織教學內容
初中數學教學力求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適當選取和補充一些實際生活中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素材,以激發學生學習、創新的興趣。其次,加入一些有一定彈性的教學內容,有利于不同水平層次學生的發展,給學生的創新提供空間。最后,適當安排一些具體的實踐活動內容。數學知識來源于實踐,又在實踐中運用,教學中有必要加強實踐活動內容。通過實踐,既可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同時它也是培養學生個性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創新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隨著時代不斷發展,從古代的問答、背誦、串講、練習等,到近代增加了演示、參觀、實驗、實習作業、討論、合作學習等新方法,后來又形成一些教學模式,如傳授-接受學習、啟發-探究學習、問題-發現學習等。經過繼承、改造,逐漸形成了現代教學方法體系。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D.P.奧蘇伯爾研究發現,教學成效的關鍵不在于哪種方法好,而在于是否能使學生“有意義地學習”,即學習者能否理解學習對象的實際意義。例如,整式的混合運算順序本身就是一種規定,學生在已掌握的加、減、乘、除、乘方等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先乘方后乘除再加減,有括號先去括號”直接計算,便可接受這一知識。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長處和不足,教師要根據知識特點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從而建立起適應現代教學的帶有自己風格的教學方法體系。
三、不斷完善組織教學方法
教學組織形式是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作用的組合方式。教學組織形式也是把課堂教學中的諸要素,如教學內容、方式、時間和學生等諸要素有機地組織成一個整體,發揮其功能,達到教學目標。傳統的教學資源以教師為中心,創新教育下的教學資源以學生為中心,因此,與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相比,創新教育環境下的教學組織形式應該更具開放性、多樣性、主體性和民主性。同時,組織教學應貫穿于課堂教學始終,這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保證教學的質量有很大的影響。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目標經常進行教學組織方面的創新,在面向學生整體的同時,也要注意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還應有一定的靈活性,隨時應付突發情況。比如,在教“同底數冪的除法”時,我先和同學們在一起探討105÷103,25÷23,a5÷a3(a≠0)等情形,并且提出下面結論:105÷103=105-3=102,25÷23=25-3=22,a5÷a3=a5-3=a2(a≠0)。至此,“同底數冪的除法法則”呼之欲出,突然有個學生問,反過來相除會怎樣?按照事先的教學組織設計,這是下節課要講的內容,這時老師完全有理由說,下一節課我們再來討論,問題是這個學生會等到他的下一節課嗎?下一節他還會有興趣思考嗎?學生現在想討論這個問題,那么他對老師后面所講的內容,甚至會充耳不聞;而且既然這個問題已經提出來,自然會引起其他同學的思考,這樣一來不“專心聽課”的人多了,說不定還會鬧出點師生誤會來。當時我還沒來得及想這么多問題,只是覺得這是一個讓學生創新的好機會,于是我說:“這個問題問得好、有創新,下面就和同學們一起討論這個問題……”這不僅化解了尷尬局面,而且也讓學生初嘗了一點有關新穎想法的甜頭。這堂課突破了“精講多練”的模式,也改變了老師的教學設計,學生雖然未就某個知識進行足夠的訓練,但卻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提高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不斷采用新的現代教學手段
隨著多媒體教室、電子白板等現代教育手段的運用,教師要選用適合的教學手段服務于教學目標,適合于教學內容。例如,在學習二次函數拋物線圖像開口大小和二次項系數的關系時,可以在幾何畫板中分別生成如:y=2x2+4x+1,y=-2x2+4x+1,y=12x2+4x+1和y=-12x2+4x+1的圖像,先讓學生觀察這三個二次函數的表達式有何異同,再用軟件的旋轉翻轉功能,讓學生觀察比較圖像得出結論。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計算機輔助教學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有人預測,未來的教學方式就是“教師+計算機”的教學模式,更有人認為“網絡教學”將取代人為教學。計算機教學確實有它無可比擬的優勢,它可以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將復雜抽象的問題具體形象化,將不易觀察的事物虛擬可視化。因此,我們教師應掌握現代教學手段,更好地服務教學。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按照教學要求,不斷地進行創新,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幫助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基礎上,提高他們的數學素質及數學知識運用能力。
作者單位:徐州市西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