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時期,因為這時學生的閱讀價值觀剛剛形成,其閱讀水平的發(fā)展也在同一時期達到頂峰,所以在中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關鍵詞:思考 感情 共鳴 背誦
一、在思考中閱讀
1.閱讀的同時要進行思考
閱讀不光光是一個對文字的瀏覽過程,更是一個將文章內容貼合進生活的一個過程。所以閱讀的同時,也必定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文章作者的心態(tài)、思考作者要傳遞給我們的信息內容、在思考中與作者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我們可以把這種思考稱為一種體味,體味感情成分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因為現在中學生可以閱讀的書非常的多,而文章的內容又十分紛繁,這就注定了對文章意蘊的理解會走向多元化的道路。但是學生的閱讀經歷畢竟是有限的,如果沒有適當的點撥學生的閱讀也許就會偏離正常的軌道而走入誤區(qū)。那么閱讀的作用以及語文的教育功能也成了天方夜譚。
對教師來說,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給予正確的指導,指導的一個良好途徑就是在閱讀之前給同學們設下思考問題,這當然不僅是為了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去尋求問題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讓這樣的問題指引學生的閱讀方向,把理解的精力放在比較重要的問題上,刺激學生把作品中的內容和社會生活相聯系。在閱讀中容納情感、在閱讀中產生靈魂的碰撞,由此突破進入文章的情境之中,就會慢慢地體會到文章的氣息和人文精神。
2.思考不可生硬
民族語言本身就具有豐富、生動、多樣的特點,所以對民族語言的理解也必須不能是單調的、千篇一律的。當語言上升到文章的領域之中,語言又不單純只是語言符號那么簡單,它更是一段感情的寄托與載體,需要閱讀者用心去和作者共同分享。這就要求思考必須多樣化,而且上升到“感情”這個層次當中來。
對語言的思考從來都是注重過程而不是結果,追求的往往是讀者主觀上對文章的感受。閱讀講究的是個人的色彩,講究的是將個人的感情與作者之間產生共鳴,然后在共鳴中找到雙方情感的共同點,這才是閱讀的目的和成功之處。尤其要注意不要用條例性質的分段、歸納中心思想等問題來將文章的感情割裂開來。
二、為閱讀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從來就是閱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語言文字本身就是語言符號,而所表達的情感如果只像別人告訴你的那樣一般,那么這種情感也只是一個名詞,無法在讀者的心中產生共鳴。所以閱讀中必須夾雜想象的成分,只有加入了想象的閱讀,才能真正成為讀者自己的故事,自己的體驗,從而將這種感情與生活內容接軌,從而學會一種感情的表達方式和寫作方式。
在閱讀中想象,在想象中閱讀,這是一種很好的閱讀技巧,也是一種讀書的方法。學生開始的時候可能不習慣,可能在行進中顧此失彼,但是教師要注意引導、強化,使這種習慣慢慢形成。
三、對一些好的段落進行背誦
閱讀是一種享受,而背誦是將這種享受經過漫長的消化過程后,變成自己的東西。并不是說背誦了很多東西后,一寫作便就是這些東西。而是因為在對好的文章、段落進行背誦的過程中要進行吸收、內化。
1.一定要選準章段
教材中需要背誦的課文、大綱中要求背誦的古詩詞,必須背下來,一字一詞不差毫厘,標點符號也不可出現謬誤。
2.背書如吞
理解的得背,不理解的也得背,要盡可能多地把膾炙人口的經典性篇章和優(yōu)秀詩文,讓學生學會把文章“生吞活剝”“囫圇吞棗”地吃下去,并且沉積到他們的記憶中去。
3.背誦結合
如果說背是為未來積累財富,那么,誦則是及時行樂,當時享用。當背就背,當誦就誦。
我們可以相信,在學生時代能夠對膾炙人口的佳作進行流利的背誦,不光是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算是寫作能力,也會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朱紹禹.美日蘇語文教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2]王晨.國外語文教學概況.希望出版社,1980.
[3]朱紹禹.語文教育辭典.延邊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單位:湖北省利川市箭竹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