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機制對各種資源的配置起著客觀上的調節作用,供求的競爭迫使技術和產品迅速更新換代,呈現多樣化趨勢,生活節奏加快,社會信息豐富,社會不再提供給人們現成的、唯一的、凝固不變的評價事物的標準,而是要求人們自己拿出眼光去比較、去鑒別、去求得發展,并由此形成相應動態多維的思維方式。
關鍵詞:價值觀 人生目標 道德沖突 享樂主義
一、當前高職學生人生價值觀普遍存在的問題
社會的發展使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同時也容易引起人的思想觀念的轉變,特別是思想還未完全成熟的高職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行為、價值取向等極容易發生深刻的變化,為什么這么說,高職學生的這個年齡,說懂不懂,似是而非,學生自身總以成人自居,標榜著獨立,聽不進家長和教師的意見,很容易走向危險的極端。
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職業追求明顯
高職學生馬上面臨的一個大問題就是就業,在當前就業的嚴峻形勢下,難怪他們不會扭曲個人的人生目標。當前社會的物欲橫流,使他們的理想選擇和前途設計大多向金錢、享受傾斜,以掙錢多少、收入高低評論職業優劣,以追求實惠、安逸的工作為奮斗目標。這必然導致愛業、敬業、勤業和創業意識的談化。
2.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失衡
這個年齡段的青年人個性的張揚是主旋律,如不正確引導突出個人追求的思想和行為輻射到中學校園,很容易使部分學生競爭意識被扭曲,自我意識膨脹,片面強調自我權利的維護,不顧對他人利益的損害,個體游離于集體之外,紀律觀念,集體主義觀念淡化,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你只要看看我們學生一個個古怪的發型、離奇的服裝以及時髦的化妝你就能理解什么叫個性張揚的社會了。
3.功利思想嚴重
部分高職學生不顧現實條件,信奉什么“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盲目追求所謂的“時髦”“瀟灑”,狂熱崇拜所謂大款、明星的生活方式,把“優秀”“三好”之類的榮譽拋擲九霄云外。在理想信念上,部分學生重物質輕精神。有錢就圖,有利就想,正是部分學生功利思想的折射。什么叫為祖國而努力,為社會主義明天而奮斗,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了。在他們的心目中,放的就是享受,明星,玩樂,金錢。
二、方法與措施
1.給學生以選擇的余地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每個人都按他個人的價值觀行事,學校德育的根本任務在于抓住價值觀。發展學生的道德意識,判斷和選擇能力。要讓學生在內部的道德沖突中澄清自己的價值觀,反對公式化的說教和死板的灌輸。讓學生從可能多的項目中,不受權威的脅迫做出個人的選擇并對自己的選擇后果負責,從而在選擇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準,確立人生價值觀。學校德育的全部工作,應該是為學生的發展成才提供各種可供選擇的條件和機會。學校、班級、課堂及各種活動應該成為學生施展才能的舞臺,教師的責任在于鼓勵學生表現自己,在表現中得到發展。只要學生在行為上處在法律規范的范圍內,那么在價值觀上,就不必強求一律,允許差異的存在。
同時,學生的價值取向與當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既受經濟發展快慢、改革步伐大肆開放廣度深度的影響,也受其所處的具體生活環境、家庭物質生活狀況和知識水平等因素的制約。沿海地區經濟相對發達,外界交往頻繁,學生思想比較活躍,反映出來的新情況也多些,新舊價值觀念的碰撞與沖突更為激烈,高職學生人生價值觀念的變化也就更大。內地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環境也比較封閉,高職學生的價值觀念變化相對比較遲緩、淳樸一些。所以,沿海發達地區高職學生的價值取向,具有許多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價值意識,這是內地中學生所不及的。這些價值取向的差異,是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社會矛盾的反映。因此,必須高度重視高職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地域因素,各有關部門應組織力量,對價值觀教育所面臨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系統研究,并根據各地的不同特點,多層次,多渠道、多側面的為各地學生提供必要的理論指導,加強價值觀的指導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2.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觀點
在每日電視、廣播、書刊以及父母親那里耳濡目染的如果只是以享樂為理想的人生價值觀,勢必為高職學生價值觀導向帶來消極影響。
如何教,用什么教的問題就是我們應該好好探討的問題。高職學生的身心尚未成熟,其人生價值觀念,一方面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一方面又隨自身的成長不斷加以調整。這種現實狀況是對高職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基礎和起點,不應只囿于抽象層面的指點和批評,關鍵在于教育和引導,幫助學生樹立充分發展自己人生價值的觀念,提倡先公后私,把國家、集體、個人利益有機結合,防止消極因素的發展和向不好的方向轉化。因此,必須更新價值觀念的教育內容,把學校教育與群眾性文明活動結合起來,寓教育與活動之中。利用當地素材,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引導學生關心集體、關心社會,發揮出自己對社會貢獻的能量。
給學生以選擇的余地,完全不是教育者責任的放棄,只能是教育科學化、藝術化的增強。學生經過選擇得出的結論,要努力和社會發展的要求相一致。因此,學校德育工作,需要幫助學生認識個體與社會的共同利益,努力使社會道德和法律規范為學生個體所認同,逐步內化為學生自己的價值。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為基本內容的德育,其目的在于對價值觀的導向上,能正確處理國家、社會和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實現道義和功利的統一。在市場經濟多樣化的選擇中,不能忽視主旋律的導向作用,學校德育工作者對此須有清醒的頭腦。
3.在道德沖突中融合成新型價值觀
“道德沖突”,通俗地講,是指我們自身目前存在的道德觀念與社會上公認的道德觀念的差異。
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學生小張在大二以前,學習成績優秀,性格開朗,一直擔任班長職務。然而,在大二的期末考試中,旁邊同學問他某題的答案,他雖未告知,但也做了回應,仍被老師認定為有作弊行為,結果被撤銷了班長職務并被全校通報批評,弄得很沒面子。從此,他總覺得周圍的老師、同學們用異樣的眼光看他,并且產生了厭學情緒,學習成績一再下滑,對生活也失去了求勝的信心,最終混跡于網吧,沉淪于虛擬的世界。最后發展到偷竊,搶劫,走上了不歸路。
發展市場經濟對現存學校德育是極大沖擊,會產生各種價值觀念的碰撞。它帶來的是生機還是危機?對此,應該擺脫“非此即彼”的絕對論模式?,F實是:挑戰與機遇同在,希望與困難并存,事物的發展具有多種可能性。抓住機遇,努力促成事物向有利方向轉化。因此學校德育要抓住價值觀這一核心,把功利取向和崇尚道義結合起來,在實現奉獻與索取、競爭與合作、民主與法制、個人與社會統一的基礎上,融合發展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型價值觀,培養出社會主義的一代新人。
作者單位: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張家港辦學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