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反思性學習作為新課改所倡導的一種學習方法,體現了新課程的核心。在新課程標準下開展反思性學習的實踐,結合學校、學生、教師實際,進行初步探索、反思,以尋求較佳的教與學相長的學習方法,培養新型人才。
關鍵詞:新課改 反思性學習 引導 構建
隨著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促進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使學生學會學習,應是改革的關鍵。反思性學習作為新課改所倡導的一種學習方法,其自主性、探索性、發展性及創造性,恰切地體現了新課程的核心。本文就如何在新課程標準下開展反思性學習的實踐進行初步探索、反思,以尋求較佳的教與學相長的學習方法,培養新型人才。
一、理解反思性學習
所謂反思性學習,是以認知理論為指導,倡導學習者對知識內容及產生過程、思維方法及推理過程、語言的表述進行反思、再檢驗的過程,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探索性
反思不僅僅是“回憶”或“回顧”已有的心理活動,而且要找到其中的“問題”以及“答案”,反思性學習的靈魂是“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2.自主性
反思性學習的整個過程是學生自主活動的過程,它通過自我認識、自我分析、自我評價,獲得自我體驗,它是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和建立在學生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
3.發展性
反思性學習以“學會學習”為目的,既關注學習的直接結果又關注間接結果,即學生眼前的學習成績和學生自身未來的發展,反思性學習不僅要完成學習任務,而且要使學生的理性思維得到發展。
4.創造性
反思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探究行為,通過反思可以拓寬思路,優化解法,完善思維過程。反思是同化,是探索,是發現,是再創造,歷史上的許多新的發現是在反思過程中獲得的。[1]
二、了解學生情況
全面了解學生是教學的前提。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學習習性及應考技能自測法)、課堂反應、單元測試等多種方式收集反饋信息,從中發現學生學習化學的特點:
1.思想波動大
作為普通中學,僑中中下層學生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學習化學有困難的多,他們在學習順利時,情緒較高,一旦遇到困難就容易灰心喪氣,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毅力。
2.學習缺乏主動性
從問卷調查“我常常需要一定的壓力才能學習”的結果看,回答“是”的占總調查人數(58人)的79.3%,明確答“否”的只有10.3%,可見學生學習很被動,積極性不夠。
3.缺乏反思意識
多數學生基礎較差,化學知識掌握不牢固,往往一知半解。他們最普遍的問題是概念不明確,綜合應用的能力差,有些知識課堂上聽懂了但課后沒有整理歸納,反思意思薄弱,使學習大打折扣。
三、引導反思性學習的構建
面對新課程標準下的反思性學習,教師理所應當成為反思型教師,對教育理論的實踐、課程教材的教法持一種“健康”的懷疑,能“批判”地接受,既是教學實踐者,又是教育理論的思考者[2]。為培養引導學生反思性學習的構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創設良好的反思性學習情境,增強反思意識
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實際和教學內容,利用身邊的自然現象、社會生活、生產實踐、科技發展等所提供的豐富化學素材來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引導學生對這些素材中的化學問題、化學原理進行自主探索、思考、創設良好的反思性學習情境。如:一些食品如蛋黃派、薯片的包裝袋通常被氣體充得鼓鼓的,這是“充氮包裝”,你知道“充氮包裝”的原理嗎?在食品包裝上還有哪些措施可延長食品的保質期?
這些問題讓學生發現原來這些常見的處理方法也隱含著豐富的化學知識,吸引學生自主回顧整理所學的知識,尋找合理的解釋。問題解決了,認識就更進一步,讓學生明白反思不僅能及時改正錯誤,并能優化已有知識,提高自身學習的合理性水平,增強反思意識,讓反思成為一種習慣。
2.創設問題情境,引導自主反思
要真正完成反思性學習的構建,培養反思型人才,除必須增強學生在學習時的反思意識,還必須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讓學生知曉在學習中究竟該反思什么,并懂得該怎樣進行反思。
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是問號,我們大部分的發現都該歸于‘如何’”。“發現問題”是反思性學習的第一步,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就問題中所涉及的知識,自己的思考過程及解決方法進行反思,在具體的問題解決中,初步完成反思性學習的構建。
如:在復習碘的性質時,前后給出兩個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反思。
(1)“在米飯中加碘鹽,會不會變藍?為什么?”
此題簡單,學生可根據生活常識判斷,但在解釋“為什么”時學生容易忽略“碘遇淀粉變藍”指的是碘單質的特性,而加碘鹽中加的是碘酸鉀而非碘單質。
因此,在教學中總結細節,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反思學習中忽略了哪些知識?對某些現象、原理是否深刻理解?有哪些錯誤的認識,讓學生明白,只有經過這樣的反思,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識,提高自我補救、自我總結的自主學習能力。
(2)“目前我國在食鹽中加碘主要使用碘酸鉀,而過去則加入碘化鉀,為什么要將碘化鉀換成碘酸鉀?”
此題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化學開放性問題,難度較大,其主要隱含了:①加碘鹽的作用;②加入物質的性質:碘化鉀的含碘量高(76.5%),但還原性強,(下轉第163頁)(上接第162頁)穩定性差,容易被氧化,使用時還需要在食鹽中同時加入穩定劑;碘酸鉀穩定性高,不需要加入穩定劑,但含碘量較低(59.3%);③食品貯存問題(空氣中的氧氣)。
通過一步步的探討學生們對這個問題已有比較全面的認識。有的說此題是物質共存在實際的應用,有的說這與I-不能和氧化性強的離子大量共存是相關聯的,也有的說物質本身的性質很重要,怪不得教材一開始就突出介紹常用危險化學品的標志和藥品的存放規則。
因此在解題后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思考過程、解題方法進行反思,回憶自己的思考與老師或同學的思考有什么不同,反思還有無別的解法,有無規律可循,從中歸納總結形成簡捷的思維結構并能及時就有關聯的問題進行反思,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形成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學習態度,自主的學習。
按照新課程的要示,轉變學生的化學學習方法,是一段長期艱巨的工作,要我們從學生的實際入手,在教學實踐中充實自己,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提高自己,在課程改革中發展自己。
參考文獻:
[1]周錦方.新課程標準下的反思性學習.《教育導報》.四川教育報刊社,2004.02.
[2]《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國家教育部.2003年.
作者單位:廣東蕉嶺縣華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