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作為教師,只有動情于自己的職業,動情于課堂,動情于言表,動情于學生。才能在語文教學中架起主體和客體之間情感教育的橋梁。要教師動情,則要有對學生的愛才行。只有熱愛學生,感情真摯,才能在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也會因為教師的“愛”而具有活力和生命。“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撒在這土壤上。”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情感教育,才能歸還人類最美好的東西——感情!讓教學充滿愛,讓教育對象在愛中學習,在愛中茁壯成長。那么,在教學中應怎樣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呢?
一、準確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語文教材提供了豐富的情感因素。“詩言志”,志者,感情也,詩來自感情。“五情發而為辭章”“文質附乎性情”“情者文之經”等等,這些無不說明語言文字是表情達意的工具,文章是一個承載多種情感信息的載體,由各類文章構成的語文教材是一個儲滿情感的倉庫,因此教師就要依據文章情境創設教學情境,展現多層次、多形態的情感場,以“文章情”為基調,用“教師情”來誘發、喚起“學生情”。
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具備一桶水。要想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使“文章情”表露出來感染學生,教師就要熟練地掌握教材,細心地體味感情。羅曼·羅蘭說:“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教師要把知識和感情傳授給學生,必須在備課時首先增強自身對課文的真切感受,應擁有豐富的知識和飽滿的思想感情,應運用已有的語言文字知識,去熟悉、研究課文,對文學作品進行感受、體驗,并通過作品語言領會作品內容,通過自己的感情來領悟作家情感的脈搏,引起感情的共鳴,并把這種感情保留下來,作為語文教學情感教育的前提條件。
二、巧設情境,激發情感
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如果能以靈活多變、新穎獨特的導入語,或是有意識地創設一些能引起學生精神活躍的問題,把學生帶入新鮮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情感。比如教師講授《變色龍》時,首先說:“今天我們來學習《變色龍》,變色龍是一種什么樣的動物?”接著又問:“這篇課文就是寫這種動物吧?”學生回答:“不是,是寫人的。”老師又說:“既然是寫人的,為什么要用‘蟲’來命名呢?這個名字真令人費解!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走近‘變色龍’吧!”教師這樣明知故問,就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以飽滿的情緒投入課文的學習。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獲取知識,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借助朗讀,激發學生情感
文學是借助語言來描寫的。許多優秀文學作品都蘊含著美的情感,給讀者賞心悅目的美感。作為語文教師應具備飽含感情色彩的語言,這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情感有著重要的影響,尤其是語文教師的朗讀,成功的表情朗讀,可直接給學生一種美的享受。它會將無聲的語句變為有聲的語言,把課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現在學生面前,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手段,以情發聲,以情帶語,根據不同作品的不同內容,用不同的語音、語調來進行朗讀,讓濃郁飽滿的情感進入學生的心田。如朗讀《春》中的“春風圖”一節:“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一句中引用的詩句要讀得一字一頓,“母親的手”和“撫摸”兩處用重音連讀,讀得語重而情深,讓人感覺到春風的和煦、舒坦和柔情。“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這句要讀得氣徐聲柔。“泥土的氣息”和“青草味兒”讀重音,給讀者以嗅覺上的美感。“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這句用親切的態度、欣喜的感情、氣滿聲高的色彩,將“清脆”“宛轉”“應和”還有“短笛”“嘹亮”等詞語重讀,使人感到耳畔似乎響起一支充滿青春活力的迎春交響曲。通過朗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詞句篇章,領會其語言的感情色彩,再現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把學生吸引到作品意境之中,使之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喚起感情。
四、營造融洽、和諧的課堂氣氛
課堂氣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課堂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的過程。學生是認識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是具有獨立地位和認識潛能的實踐者,因而要把教學過程組織成學生動腦學習、積極獲取知識、增長智慧和才干、陶冶情操的過程。當面對一個問題,學生有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觀點時,就要鼓勵他們敞開思想、暢所欲言,發表不同的見解,沖破知識“禁區”。一旦發現學生思維中萌發出新知的幼芽,則給予更大的鼓勵,激發他們向更廣泛、更深層次的知識領域探求的熱情。實踐證明,融洽、和諧是教學過程中師生情感交流的潤滑劑。師生關系融洽,學生就會愛屋及烏,愛你所教的學科。
那種基于強迫性,要求學生絕對服從自己的課堂氣氛肯定會死氣沉沉,消極冷漠。作為教師來說,不能心存偏見,要特別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商量的語氣,親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手勢,營造這樣一種融洽、和諧的課堂氛圍,無不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和自豪感。語文教學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就必須激勵學生情感,增加感情投入,使課堂彌漫著一種和諧、融洽的情感氛圍。
由此可見,成功的課堂,教師的一句話、一個手勢、一個眼神都像高明的琴師,在學生的心弦上撥弄出動人的樂章。所以,教師走進課堂,不要吝嗇自己的微笑,要營造輕松、愉快、富有朝氣的課堂氛圍,做到嬉笑而不失態,哀痛而不失聲,端莊中見微笑,嚴肅中見柔和。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它知識面廣,包羅萬象,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縱橫八萬里的地理,都可在語文課上涉獵到,但學習并不是教師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自己的頭腦中裝進學生的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交流。因此,教師應該用博愛之心,仁愛之情去陶冶學生,理解、尊重、親近和關心學生;以熱烈的情緒、真摯的感情、和藹的態度、生動的語言來吸引學生,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啟迪!
作者單位:貴州省普安縣江西坡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