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當前,農村普通高一新生具有厭學、基礎差、知識面不廣、反應能力較低等特點。導致大部分學生知識無法掌握、連貫,無法形成技能,練習、作業效果差,課堂教學效率低,教學進度嚴重滯后等現象。本著改變學生學習狀況,提高教學質量,探究構建“提趣·模擬·體驗·融合”的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學會學習 素質 教學效率 改革 轉變教育觀念 嘗試 體驗
面對21世紀的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四種最基本學習能力的培養,即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并認為學會學習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礎。[1]人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的。人的學習遵循“模仿、熟練、創新”的規律。
農村普通高中高一新生入學素質參差不齊。大部分學生的數學基礎差,對數學不感興趣,甚至產生恐懼、放棄的情緒。在教學過程中,按常規教學,出現學生學習疲勞,無興趣、無動力,盲從。更有甚者睡覺、放棄、厭惡等。導致大部分學生知識無法掌握、連貫,無法形成技能,練習、作業效果差,課堂教學效率低,教學進度嚴重滯后等現象。改變學生學習狀況,教學效率改革教學模式迫在眉睫!
教學活動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新知識的一種認識活動,數學教學中不同學生的認識水平存在著差異,因而必須遵循人的認識規律進行教學設計。“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結合實際,我們高一數學備課組對高一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作出了有益的探索,進行各種嘗試,目前已初步構建了以培養學生興趣,讓學生學會學習為宗旨,強調以模擬認知、體驗融合為教學手段的“提趣·模擬·體驗·融合”課堂教學模式,針對這一群高一新生,讓他們對數學產生興趣,重樹學好數學的信心,認真打好基礎,學有所成。同時優化教學環境,讓學生的學習可持續、良性發展,從根本上擺脫困境,以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使數學教學符合素質教育要求,以適應社會需要。以下為初步提煉出“提趣·模擬·體驗·融合”教學模式的基本教學策略:
一、創設問題情境,從簡單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好的開頭等于成功的一半”,一節好課往往在課前幾分鐘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并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因此很多老師都很注重課堂的導入。精心設計導言,設置一些問題情境等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制造認知沖突、促進學生自主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創設不僅要考慮其所產生的實際效果,而且要做到樸實、實用,要從教學條件、學生生活實際、簡單好操作等方面去考慮。
我校的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入學素質參差不齊,大部分學生的數學基礎差,對數學不感興趣,甚至產生恐懼、放棄的情緒。在教學過程中,按常規教學,出現學生學習疲勞,無興趣、無動力,盲從。更有甚者睡覺、放棄、厭學等。鑒于這種狀況,提出一切從簡單入手,消除數學難學的心理,逐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精選例題,模擬練習
教材只是教師教學的一個憑借,往往呈現一些生活、學習現象和事實,不利于學生探索與創新,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組出具有遷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數學活動,因此我們要樹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觀念。[2]而課堂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的主要途徑,它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有經驗的教師都很注重在每節課中給學生一定的練習時間,并在練習的設計上下工夫,做到精心編排,巧妙練習。
結合學生實際,精選例題,甚至改編例題,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理解,讓學生學習數學有跡可循、有法可依。然后精心準備一系列與例題相仿的練習,讓學生的手動起來,使他們從無從下手、懶得動手到躍躍欲試、動手實踐,達到鞏固基礎的目的。
三、逐步變式,形成技能
抓好基礎的同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給每一個學生提供思考、創造、表現及成功的機會。因此在原有的例題和練習上進行變式,設計變式要形式多樣,還要充分考慮變式的實用性以及變式的思維訓練功能。體現變式訓練的層次性、針對性、趣味性、拓展性、綜合性。當然有時也根據課的不同需要,設計有針對性的練習,如計算課的改錯題,概念課的易混辨析題,解決問題課的變式題,幾何課的操作題等,形式多樣、有趣且有實際意義的練習設計,學生樂于參與,思維活躍,訓練扎實,才能有效實現訓練目標。
通過變式訓練讓所有學生都能體驗到經過自身努力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了全體學生奮發向上的自信心,并對促進學生形成樂觀、頑強的心理品質起到了積極作用。
四、回歸課本,融合知識技能,形成能力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倡導學生主動探索,體現數學再發現的過程,數學教學不再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是鼓勵學生“觀察、操作、發現”,讓學生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從中培養其獨立探索能力。[3]
通過由淺至深、有易知難的認知,并動手實踐,讓學生覺得課本中看起來抽象、難懂的東西赫然簡單、明了。特別在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學中,設計有利于學生參與的教學環節,讓學生體驗數學家的研究過程,并培養學生對已明白的事物繼續探究的習慣,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內在的創新欲望,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品質。
“提趣·模擬·體驗·融合”課堂教學模式以改革課堂教學,以課題教學為突破口,全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下轉第165頁)(上接第164頁)質量。結合學生實際,以學生為本,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如何引導學生模擬、體驗。重樹學習數學的信心;如何融合應用,培養數學思維和能力。而我們通過構建“提趣·模擬·體驗·融合”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究,著眼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會學習,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構建“提趣·模擬·體驗·融合”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究,使學生重樹信心,想學數學,學好數學,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形成技能。通過構建“提趣·模擬·體驗·.融合”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究,促使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從經驗型向教研型教師轉變,成長為適應新課標教學的骨干教師。
參考文獻:
[1]趙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紀的教育宣言和行動綱領(紀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50周年).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06.
[2]楊國興.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保山師專學報.1995(02).
[3]孫令波.略談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
新課改理念.海南《數學學習》.2009年Z1期.
作者單位:廣東蕉嶺縣華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