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觀察和實踐的能力,是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一條重要途徑。分組實驗是實驗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由于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和學生對其認識不足,往往輕視分組實驗,導致在實驗教學中出現一些不良現象,削弱了分組實驗應有的效果。
一、忽視操作事項
每個學生實驗都有明確的實驗目的和一定的操作順序以及特別的注意事項。因此準備充分是學生實驗成功的前提。初中科學實驗活動冊中的分組實驗,我們大多進行驗證性實驗。這些實驗的基礎理論知識都已學過,操作過程和方法也都由老師演示過,所以部分學生自認為已有把握,而產生輕視心理。如果不組織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很容易導致實驗目標不明確,操作步驟不了解,甚至連測什么量什么都不清楚。實驗開始后,學生要么在一邊袖手旁觀,要么一味模仿同學,要么看著實驗報告“照方抓藥”,邊看邊做。這樣做不但實驗難以達到目的,而且還經常損壞儀器,甚至出現事故。
比如學生在進行氧氣性質的實驗時,鐵絲在氧氣中的燃燒現象往往使他們神情振奮,然而讓他們說出實驗現象,則不知所云。為此,教師仍有必要組織學生進行預習,明確實驗目標,分析實驗原理,理清實驗程序,獲取實驗信息,明確各步實驗所需的儀器、藥品,清楚觀察什么現象,應獲得怎么樣的實驗結論,牢記實驗應注意的事項等。同時在具體的實驗教學中還應積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一般說來,初中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是很樂于觀察的,但他們的觀察往往帶有盲目性,在很多場合下實際是看“熱鬧”,所以在平時的實驗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觀察方法。
二、好玩而不專心實驗
大多數學生對科學實驗都隱藏著不同程度的“好玩”心理,對分組實驗的積極性停留在好看好玩上。他們對儀器的外形產生了興趣,對怎么玩發揮了想象。另外,實驗中如燃燒、變色、放出氣體、產生沉淀、放出熱量以及電學實驗中燈泡亮、電機轉等都使他們興奮不已。大多數學生僅僅好玩,不加思考,往往就充當了一個看熱鬧的角色。
在進入實驗室前得將電路圖設計好。具體做法可以提前培訓好各實驗小組長,組長設計好的電路圖交老師檢查,并給予指導,而后各組員交小組長檢查和指導。讓小組長幫助組員糾正錯誤,教學相長,有利于透徹地理解知識,同時也是“培尖”的有效措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提高,而且老師也輕松多了。
三、不認真思考,抄襲實驗結果敷衍了事
實驗時不尊重事實,任意涂改實驗數據,敷衍了事,這在實驗中是最不可取、最應該受到嚴肅批評的態度。對于極少數頑固不化的學生一定要嚴肅批評,指明利弊,并在課后命其重新認真補做實驗。學生只有科學對待實驗,實事求是,才能培養和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操作隨意,不按實驗步驟
良好的實驗習慣是促進實驗成功的重要環節。科學實驗要求按正確的操作方法和實驗步驟、實驗規則進行。從學習實驗內容,明確實驗目的,填寫實驗報告,到檢查實驗用品是否齊全,儀器是否完好,規格是否符合要求,實驗步驟是否正確,取用藥品是否適量,觀察實驗現象是否正確,處理廢料是否符合規定,到實驗完畢儀器整理、清洗是否符合要求,這都是從細微處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細致耐心的科學作風的重要內容。否則,馬馬虎虎、粗枝大葉,不僅不能達到實驗的目的,而且還有可能造成實驗事故。
實驗中我們要求每個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例如實驗時必須將一切雜物像火柴梗、廢紙等都要放在廢缸中,發現隨地亂扔者一定要嚴肅處理,否則就有可能將這種不良習慣帶到后續的學習,甚至今后的工作中去。
五、缺乏動手能力
有始有終地完成某一學習任務是培養良好習慣和堅強意志品質的最有效的途徑,也是完成學習任務的最基本的保證。
有些同學在實驗前興趣高漲,大多能積極動手,然而在即將結束時卻常常表現出意志力薄弱、丟三落四、逃之夭夭。具體表現主要有:實驗材料亂丟亂放,廢品不入缸,儀器不整理,實驗數據不及時填寫,實驗報告不完成,缺乏良好的實驗習慣。針對這些現象,筆者在分組實驗中分別責任到人,每組設定管理員,由管理員協助整理和檢查實驗儀器,填寫報損清單,同時設定實驗報告填寫監督員,即采用“人盯人”戰術,迫使其“循規蹈矩”。
實驗教學可以說是一種教育人、培養人、塑造人的手段,從理論知識的接受到實驗技巧、實驗技能以及實驗者自身的素質等多方面都得到了訓練。作為指導教師必須克服只重視實驗結果而忽視基本操作技能的培養。針對學生的不良心理特征,選擇合乎培養學生實驗習慣的手段,循規蹈矩,適時發現問題,積極思考,及時解決問題,真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作者單位:浙江衢州開化縣馬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