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即審美教育或情感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美育的根本目的,旨在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引導學生去追求高尚的審美理想,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健康的審美情感,進而影響其思想情感,讓其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依據美學原則,運用美育方法,使思想政治課教學具有美育特征,符合審美要求,無疑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有益探索。
一、以美促德
教師要把美育提高到教學原則的高度來認識,自覺地依照美的規律去指導教學活動,創造教學藝術,使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按照教學規律完成的有特定目的的活動,而且是立美、審美的過程。因此,在將課程知識內容傳授給學生的同時,更應該注意道德生活的“知易行難”的特點,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嚴于律己,為人師表,展示師德美。
要追求一個美的教學形態。為師者,儀態要美。課堂教學要有藝術感染力,給學生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使學生感到真誠可敬,從而“親其師、信其道”。如教師的著裝應該質樸大方,富有文化涵養;教師的一舉一動必須優雅得體、瀟灑大方;教師的語言、眼神、表情等應該是道德崇高與和諧的象征。同時,教師不能只是一個按部就班完成教學操作任務的教書匠,而應以為人師表、具有人格魅力的形象深印在學生心中。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和道德風尚;具有廣博的知識和分析判斷、組織協調、自我調節等能力;具有語言美、行為美,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教育和影響學生。
教師的精神內涵要與教學形態相互融通。古人說:“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政治教師必須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其言行要與政治教材里所闡明的基本觀點、基本要求保持一致,率先垂范,做到實事求是,敢于說真話,具有頑強的意志和品質,在困難面前不動搖、不退縮,目標明確始終如一。如要求學生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首先自己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要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要求學生愛科學,自己就應博覽群書,不斷進取,求索不已。否則,不但說服學生無力,甚至會使學生懷疑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教師應當用執著的追求、無私的奉獻、豐富的情感和知行統一的實際行動來教育感染學生,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這樣才無愧于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
二、以美陶情
思想政治學科的自身特點決定其內容抽象性強,形象性不足。如果教師不具有對教材抽象理論進行審美加工和形象化的能力,教學囿于從抽象到抽象、從理論到理論,就講不出形象,講不出滋味,講不出美感來。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依據學生認知特點和審美心理的需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美的內容,努力將抽象的理論進行審美意義上的形象化,從而達到理性思維和形象美的統一。
要努力突破教材抽象內容的局限,讓學生的思維在生動的、形象的基礎上進行。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挖掘教材中各種美的因素,并把這些美揭示出來。因為學生接受知識往往是從具體形象開始的,他們容易對具體可感的生動形象產生美感。如喜歡色彩鮮明的圖畫,喜歡節奏強烈的樂曲,喜歡對比反差較大的形象等。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意學生的這一審美心理特點,注意挖掘和選用教材和現在生活中美的內容,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和教材特點,從實際出發,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形式美的感受中,激發興致,誘出美感,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因此,在備課、上課時,應精心設計、講究教學藝術,充分利用課本、掛圖、照片、圖表、教學軟件等直觀教具,以美誘人、以美動人,切忌呆板、單調、枯燥而導致課堂乏味、學生厭學。同時,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不斷變化,及時為學生提供新鮮感覺。如初三講《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這一內容時,可組織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到工廠、到農村、到現實生活中去,去采訪老工人、老農民,聯系真人真事去感受和體會20多年來祖國的巨大變化。通過課內講授,使學生明確改革開放的必要性;通過課外實踐,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知識,得到鍛煉。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