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53年參加教育工作。如果每10年算一個年代,那現在,已經進入第7個年代了。上個世紀50年代。這是共和國成立后的第一個10年,是新中國教育事業起步的10年,也是我立業成家的年代。這是一個充滿激情,充滿理想,也是經受風浪歷練的年代……
抗美援朝,共和國國民經濟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向科學進軍,大煉鋼鐵、“趕超英美”,教育大革命等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個年代。
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會打上深深的時代烙印。
一、走上教育工作崗位
回憶起來,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當上了教師,也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當上了校長。
人生的軌跡,本來就是一個未知數。
1950年7月,我初中畢業后,考進了當時的國立南京大學師范學院附屬中學(現南京師范大學附中)高中部。同去南京報考附中的共有四個同學。只考上了我一人。我從小就有一個強烈的愿望:將來上大學,當科學家,建設國家。在附中三年學習期間,我不僅學習成績優秀,還擔任過學生會體育部副部長、福利部長、學習部長、副主席等社會工作,是學校足球隊守門員、管樂隊隊員。這些經歷給予我的鍛煉,對于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幫助。
1953年7月我高中畢業,本想當醫生,但體檢查出肺結核,剝奪了報考大學的資格,只好回家休養。當時,新中國的教育事業發展很快,中學在校學生從1949年的103.90萬人增加到1953年的293.26萬人。附中的規模也增加了很多,嚴重地缺少教師。當年11月。因為工作急需,我也基本上恢復了健康,應學校邀請,回母校代課教初二物理,準備第二年再報考大學。1954年5月,為了一個崇高的信念。我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黨組織要我放棄上大學,留校工作。雖然思想斗爭激烈痛苦,但在行動上還是服從了黨的決定,從此走上了教育工作崗位。工作后歷任初高中物理教師、班主任、校團委書記、年級組長、教導處副主任、副校長、校長等職務。命運常常會捉弄人,和我一起報考南師附中的其他三個同學,高中畢業后都考上了大學,還有兩人考上了清華,而我卻失去了報考大學的機會,人的命運真是難以預料。
我生于1934年,這是一個中華民族遭受日寇蹂躪的年代。1937年家鄉淪陷,過了8年亡國奴的生活。我的童年是在日寇的鐵蹄下度過的,在我幼小的心靈里,早就種下了“沒有國,就沒有家”的思想種子。我還親眼目睹了蔣介石政權的腐敗和解放初期共產黨人清廉為民的情景。1945年8月,日寇投降后,老師帶著我們這些剛上小學五年級的學生,舉著“中華民國”的國旗去火車站迎接“國軍”,我們都激動地流下了眼淚。但是,不久后的一天中午。有幾個拿著槍的人,搶住了我們家的住房。我們盼來的,竟是一個欺壓百姓,物價飛漲,民不聊生的腐敗的國民政府。
1949年4月24日的深夜,遠方傳來了隆隆炮聲,人民解放軍開進了無錫城。當夜,我們全家并沒有睡覺,都蜷縮在沿街的灶間里,心情十分緊張,不知道即將來到的共產黨軍隊是啥個樣。我們看到的是一支紀律嚴明的隊伍,初春的夜里還很冷,但是他們全部都靜靜地坐在街道的兩旁,沒有一個進入老百姓的家里,這是共產黨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新中國成立后,我對共產黨漸漸有了認識,我熱愛新社會,積極參加迎接全國解放的各種活動,被選為蘇南地區學代會代表,學校校務委員會委員,1950年12月,參加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以后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因此,當個人志愿和國家的需要矛盾時,服從組織決定,就成了我們那一代人理所當然的行為準則。這就是偶然中的必然。
在上個世紀50年代,像我這樣服從黨的決定,放棄了個人志愿,提早參加祖國建設的高中畢業生有很多,我只是其中之一。
二、立業成家
這10年,前3年我是用學生的眼光看教育,后7年是以教師的身份感受著教育,留下了許多終生難忘的記憶。
●那時的學校教育是和社會生活緊密相聯的,一切為了建設新中國。
我考入附中不久,朝鮮戰爭爆發,全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全校1000多名學生,全部都報名參軍參干(軍事干部學校),我已經通過了體檢,后服從黨組織決定,作為學生干部留了下來。如果參軍了,我的人生軌跡又會是怎樣?
附中學生有理想,學習勤奮,成績優良,德智體全面發展,有很高的升學率,但又不片面地追求升學率。我們這一屆學生,畢業時一百多人,除我以外,全都考上了大學。我所在的高三甲班共44人,考上清華10人,北大5人。
●從教后,我漸漸愛上了教師工作,把她看做是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的戰斗崗位,滿腔熱情地為建設新中國而努力,全身心地投入了教育教學工作,虛心向老教師學習,刻苦學習專業知識和教育理論,積極鉆研教材教法,掌握教育教學規律,提高教育質量,很快就適應了教育工作。
一開始,我擔任初二己班班主任和物理學科教學工作。我特別注意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建設一個團結友愛的班級集體。我住在實驗室,整天和學生們在一起。早上一起做早操,上午經常去班上聽課,一起做課間操;下午一起參加文體活動,給他們講故事;晚上一起上晚自習(看書備課),同學們親切地叫我“娃娃頭”。那時學生的學習負擔不重,有比較多的時間參加各種文藝體育和社會活動。在一次全校的大合唱比賽中,我們班居然“戰勝”了由朱逢博領唱的高三班級而獲得了第一名。
我帶的班被評為先進集體,我也于1955年分別受到了南京團市委和江蘇團省委的通報表揚,1956年受到了南京市教育局的表揚。
我們班上還有古娉蓮等4位來自印尼的華僑同學和一位日僑同學內野紀久。大家相處得非常融洽,50多年過去了,我們的友誼一直保持到現在。古娉蓮在附中讀完了高中。考入南京醫學院,文革后移居香港,2006年專程回母校參加同學聚會。所附照片就是1978年歡送古娉蓮移居香港和2006年同學聚會時的留影,時隔28年,兩張照片中,不僅參加拍照的人未變,而且位置也未變,但是友情更深了。
那個當年調皮又可愛的內野,現在也進入了古稀之年,“文革”后,我們一直保持著聯系。1988年我去日本訪問,他和夫人與兩個孩子在東京看望了我,1992年10月他偕夫人參加了附中90周年校慶,1994年他偕夫人參加了同學們為我舉行的60歲生日聚會,2002年參加了附中百年校慶,2004年他又偕夫人參加了同學們在杭州的聚會并祝賀我70歲生日……
在這個班級集體中。還有一位優秀的代表萬元熙同學。他在附中讀了6年,1958年高中畢業后考入北大物理系。曾任中國科大核科學技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現在是中國科學院等離子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幾十年來從事可控核聚變能源(“人造太陽”)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世界先進水平的業績。2009年12月,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在我祝賀他的回電中說:“附中的培養,老師們的教導,特別是您對我的影響我將終生不忘。”
這一切,讓我深深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終身的,師生的友誼是終生難忘的。教師的生命是最長久的,因為他的思想、品格、感情和理想,會由他的學生延續下去。教師的勞動會留在學生的心里,融合在他們的事業之中。
●1956年,學習蘇聯的綜合技術教育,學校開設了汽車駕駛課程,我承擔了這個任務,從頭學起。學校從上海買了兩輛舊的小轎車和一些發動機的零件,把其中一部車的外殼拆了,做教具。我自編教材,學生一邊學習理論,一邊學習駕駛技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也因此極大地提高了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
●1955年4月,南京師范學院物理系同學到附中實習,認識了我后來的夫人鄭綠漪,我們從相識、相知到相愛。她大學畢業后,分配在南京大學附屬工農速成中學當老師,1957年1月我們成了家,同年10月有了我們第一個女兒。她是一位好老師,深受學生的愛戴,又是一位賢妻良母,是家庭的支柱,是我事業的后盾。我遇到挫折時她給我鼓勵;受到委屈時給我信任;得到榮譽時給我提醒……我和孩子們所取得的一切成績,都有她無私的支持和奉獻。我們共苦同甘地度過了43個春秋。讓我萬分痛心的是,2000年9月她不幸病逝,過早地離開了我們。她的離去,是我人生中的特大災難,但是生活還要繼續。我只有學會堅強,以全身心地投入教育的研究和寫作,來寄托我對她的深深思念,從2000年至今,我已經完成了3本教育專著并出版。她將永遠活在我的心里。
年輕的朋友們,一定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幸福,失去的常常是最寶貴的。
三、在風浪中鍛煉
這個年代,也是各種政治運動頻繁的年代,1950年的“抗美援朝”,1951年的“三反”、“五反”,1955年的“肅反”,1957年的“反右”……
我在這些運動中,原先都是以一個積極分子的身份參與的,接受教育和鍛煉。但是,怎么也沒有想到,1958年2月,政治風暴突然襲來,會把自己當作“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右派分子”批斗,只是因為我在整風中響應號召向領導提了一些意見,只是因為平時說要獨立思考,對工作發表過一些不同的意見……一時間,昔日的許多同志和朋友都視己為敵,和自己劃清界限。這樣的風暴,對于一個為了建設新中國,為了共產主義理想,放棄了上大學的愿望留校工作的年輕共產黨員來說,是無法理解和接受的。入黨后,我根本就沒有想到過要傷害自己的黨,即使在我向領導提意見的時候,也是為黨好,但是眼前所發生的一切又都是活生生的現實。之后,念我還年輕,但還是認為我犯了“反黨反社會主義”性質的錯誤,給予了留黨察看兩年的處分,調離教學崗位。去校辦工廠參加勞動,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遇到的“大起大落”。但是那幾年我對生活和工作沒有消沉,虛心向我的師傅學習木工、造紙、電工等技術,提高了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為我以后在物理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提高教學水平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直至1979年,才撤銷了原來關于留黨察看處分的決定,得到了甄別。
現在我才知道,在這次“反右”運動中,共計有55萬(據解密后的中央檔案是317萬)大小知識分子被劃成右派分子,有許多人在這場運動中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家庭,甚至失去了生命。
這代表著那個時代的中國知識分子的曲折經歷,也是中國的教育事業所經歷的曲折過程。
四、生命的感悟
社會的發展道路總是曲折的,人生之路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
我今年已經76歲,為共和國的教育事業奮斗了半個多世紀。回首往事,感慨萬千。在人生的歷程中,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是和一個時代聯系在一起的,個人的命運,總是離不開國家的命運。
人生就是這樣,充滿著苦辣酸甜,喜怒哀樂,生離死別,但是一個人,又必須通過挫折才會成熟起來,所以,挫折也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漫長的人生經歷,讓我悟出了許多道理:正因為自己曾經錯誤地被當作過敵人,所以在我做了校長之后,從未去整過自己的同志;正因為自己失去過自由,所以特別尊重他人發言的權利,重視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正因為自己曾經失去過工作的權利,所以特別珍惜工作的機會,創造性地去完成時代賦予自己的任務……通過風浪的歷練,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人生、家庭、愛情、友誼、道德、理想、事業、黨、領袖和社會主義等,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于我的系統的教育理念的形成,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人的生命價值何在?凡是人,都會遇到這個問題,只是自覺不自覺而已。《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作者,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存后,也還能以你所創造的一切為人們服務。”從年輕時候起,這就成了我的座右銘。1953年8月2日,在休養中的我,給自己寫下的自勉信條是:讓人們的生活,能因為自己的生存而過得更加美好一點。
我有幸來到這個人間。在一個偉大的時代,為我的祖國,獻身于這么一項崇高而又永恒的事業,雖然它很平凡,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事跡,但是卻因為教育而賦予了我特殊的人生價值。
現在回憶起56年前,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時候,完全是為了一個崇高的信仰,一個美好的理想,而不是為了做官。這個信仰的核心,是要為中國和世界絕大多數人謀利益。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正是這個信仰和理想,鼓勵自己,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時。去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和考驗,走過了一段又一段的歷程。
今天,我特別感受到:一個人,能夠健康地活著,去為自己熱愛的事業工作,是多么的美好!
我已經退休16年了,但是公職有退,而事業無休,還天天想著教育。我還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感到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暫,時間是那么寶貴。幾十年的時光,就在彈指一揮間過去了。對于過去,我沒有遺憾,只是覺得,還有許多許多的事沒有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