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oral History)是一種古老而又新興的史學方法,它是指歷史研究者利用筆錄、錄音或錄影等方式搜集受訪者對往事的口頭回憶而整理的口傳記憶文獻及其研究,同時也包括研究者基于對受訪者的訪談獲得的口述史料。結合文獻資料,對史實進行的稽核和研究。雖然歷史傳說便是口述史的最初形式,但現代意義上作為專門史學一個分支的口述史,則是從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開始的,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理論、方法。口述史在我國的興起,大致是在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經過短短近20年的發展,已經推出了諸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雖然史學界口述史研究方興未艾,不過直至目前,以口述史方法研究教育歷史的成果依然較少。其實,口述史方法對于轉變教育史研究觀念有著重要的價值。正如一些學者所指出的,口述史是史學價值觀念的革新,是一種新的視角、新的理念。傳統教育史學更多關注的是宏觀敘事中的大歷史,關心更多的是教育大事件對個人的影響,著墨更多的是教育精英的思想行為及其對歷史發展的影響。相反,口述史具有鮮明的草根性特征,它突破了以往“自上而下”寫歷史的傳統。更多地注意普通教師的教育生活歷史,更多地關注基層教師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等。而這些對于記錄教育歷史、研究教育歷史、傳承教育信念等均有著不可低估的意義。
首先,可以彌補現有教育史研究中僅僅關注宏觀“大歷史”的缺憾,全方位展現教育全貌。當下的教育史教材或研究著作。史料的來源主要為有限的文檔、著作、論文等紙質文本,而建立在這些史料基礎之上的教育史研究。常常有意無意地使教育發展史變成了官方文件發布史、學校教育制度建立史、教育思想家們的理論研究史,而遮蔽了基層教育現實的真相,使教育實踐簡約化。眾所周知,教育現實與教育政策、教育制度等之間存在著一定反差。反映某個時代的教育全貌,離不開教育現實的展示,而諸多教育親歷、親聞者的口述恰恰是從一個側面呈現該時代教育現實的最佳方式之一,它也從“小人物”的視角為研究者提供了鮮活的教育“事實”。
其次,可以補充教育大事件中的小細節,引人走入教育歷史的深處。雖然研究中國現代教育的史料已經十分豐富,但這些史料由于諸多緣故,存在著盲點、缺陷,依靠這些史料進行的教育史研究,常常流于教育數據呈現、教育事件羅列的“干癟”,不僅難以反映大事件背后不為人所知的史實細節,而且也不能反映該事件對教育及其個體發展的具體影響。例如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復,無疑是“文革”結束后的一件教育大事,但這件大事使當時教師們的教育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人們對于知識重要性的感受如何等等細節。則在當下教育史著述中難以見到:相反,如果借助大事件親歷、親聞、親見者口述的“非典型事實”,則能彌補這種無細節的缺憾,它們將使大事及其對于普通教育人群的影響更加生動、具體、鮮活。也為后人留下那個時代寶貴的教育實錄。
第三,可以豐富史料來源,拓展教育史的研究領域。當下的教育史研究,從某種意義上講只是一種“大傳統”視域中的教育發展史,盡管它是教育歷史的極其重要的部分,但肯定不是教育歷史的全部。借助諸多教育親歷者口述的“活史料”,不僅可以再現教育“小傳統”的原生態,更加真實地展現教育發展的全貌,使教育歷史從當前的精英教育史轉變為中國社會的教育歷史,而且也有助于豐富教育史研究的史料來源,拓展教育史研究的領域,開展諸如教師教育生活史、教師心態史、邊緣群體教師(如民辦教師、民工子弟學校教師)生成史、課堂教學史等研究。
總而言之,口述歷史是對傳統教育史學研究方法的創新與發展。它有助于更深入地發掘傳統教育史學所無法看到的深層歷史,也使教育史研究更好地走入生活、趨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