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規定。每年學校都要拿出一定的資金加上上級配套資金訂購一定數量的圖書。可隨后的情況往往是——這些圖書到校后就被鎖進了圖書館。因為圖書館很少或根本就不對學生開放。本來用來給學生閱讀的這些圖書從此便進入了冷宮,漸漸地落滿了灰塵,漸漸地發霉蟲蛀……直到有一天,圖書室散發出了霉味或空間不夠了或者過時了,然后再一次地行動——作為廢品賣掉!可惜了這些圖書,當初被當作寶貝似的選來,一天作用也沒有發揮過。
稍作沉思。便不難看出處理此事背后的管理思想。第一,缺乏資源意識。如何開發、利用、生成資源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課題,當今社會沒有人能僅靠自己掌握的有限資源完美地成就事情。一所學校,不僅要調動學校內部人財物各方面的有利因素,還要充分挖掘地域資源、家長資源、領導資源甚至是歷屆校友資源等等,辦學才會有活力。把大量資金購得的豐富圖書束之高閣,就是缺乏對圖書價值的認同、利用和有效開發。第二,缺乏教育意識。學校無小事。事事皆育人。校園的植花種草、環境衛生、文化建設、活動開展,無不體現育人的價值。即便是舊書處理、破書修復、舊書交換,也有許多的育人價值。如果我們在校園里設立幾個“淘書吧”,訂立一個公約,讓學生把自己讀過的圖書奉獻出來與人分享,沒有讀過的同學從這里選擇,讀完后再放回原處,那校園里會是一種怎樣的情形呢?第三。缺乏民主作風。試想一個善于聽取別人意見的領導。會這樣簡單地處理大量圖書嗎?如果事前問問身邊的同志,聽聽老師的意見,甚至把事情告訴學生,了解一下他們的看法,也許事情就不是這個樣子了。
面對這一情況,我們至少可以有這樣的三種作為。其一,真正開放學校的圖書館,讓學生自由借閱,讓書籍成為學生成長的精神養料。馬克思、毛澤東等無數名人成長的經歷、取得的豐碩成就,都是與圖書館分不開的。圖書館為他們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新課程把擴大學生閱讀量作為重要理念,規定了各個年級的閱讀數量要求。提高學校圖書館這一公共資源的利用率應當是現代學校落實這一目標的首要選擇,同時還能減輕家長經濟負擔。學校圖書管理人手不夠可以增加,最佳的辦法是發動學生參與圖書的管理。協助管理員的工作。這樣不僅為學校節約了成本,增加了圖書借閱量。更深遠的意義是學生在不同的崗位上得到了鍛煉,可謂一舉三得。第二,將圖書分發到班級去,定期交換,在一定的范圍內有序流動。現在一般的學校教室都有圖書櫥、圖書角,然而大多數有名無實。圖書主要是學生從家里帶來的一些閱讀過的,供同伴選擇閱讀,實現資源共享。然而僅有這些圖書顯然是不夠的。學生帶來的圖書有限,質量不高,如果能將學校的部分圖書充實進去。顯然會大大地提高資源的豐富性和可利用性。第三,將要處理的圖書給學生自由選擇,學生選擇了利用了,圖書的作用就發揮了。鼓勵學生相互贈送圖書。擴大圖書的閱讀量。其實領導不必擔心學校財產的流失,擔心圖書被學生借閱時弄壞了。弄丟了。即便是學生把圖書弄丟了,它依然在發揮著作用,比起一直打入冷官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禪宗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對于每一個智慧的學校管理者來說,在學校的財物管理上也必須有三重境界:物就是物:此物不是物:此物還是物!學校的財物管理必須有教育的視角。讓校園里的一切事物都打上教育的烙印。
打上了教育烙印的財物內涵豐富了。附加值增加了。學生能管的不僅是人和事。還有很多的物——圖書、報刊、隊服、鼓號等,這時他們便又多了一個崗位,多了一份責任,這時教育的本質“成事成人”才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