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之間的對口幫扶,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化的過程中,起到了積極、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對口幫扶這一工作“軟件”如果應用不當,也會帶來麻煩。
例如,一位支教名師在受援學校上展示課,課上得非常出彩。學生顯得異常興奮,就像昏暗的夜晚出現一盞明亮的電燈,照亮了他們的心田。然而,當支教名師走后,原課任教師再來上課時,就出現了異樣的場面:學生明顯帶有一種鄙視的眼光看著自己原來熟悉的老師。而原課任老師也自感遠不如外來上課老師那樣靚麗、那般有風度,一種揮之不去的尷尬情緒縈繞在心頭。試想,教師、學生在這樣的心理狀況下,課堂效益能好嗎?接下來的情況就如同人們早已適應昏暗的燭光。突然有強光刺激、耀眼一下,而無法適應原來的燭光一樣,課堂上學生總是打不起精神。教師也無信心上課。這種“眩目”效應如果持續下去。其教育教學效果能好嗎?
再例如。支教的專家在受援學校進行的專題報告、工作指導等活動中,明顯有一種我說你聽、我說你做,甚至有我優你劣的潛意識、潛臺詞,弄得受援學校領導、教師很不舒服,甚至產生抵觸心理。就一般情況來講,受援學校的領導、教師。對自己處在薄弱學校的境地有自己的看法,經常埋怨資源、生源等條件在分配上的不公,心中往往在想,如果大家的條件都一樣,我們可以比一比,我們不會比別人差!而作為支教的人員如果不注意放低自己的“重心”。常常不經意地流露出自高或藐視別人的情緒。那情況就麻煩了。
當然,對口幫扶中的不如意現象還有其他表現,就不一一贅述了。那么,發生這些不良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簡單地講,就是人們在設計對口幫扶時心中存在這樣一些假設:只要有幾節精彩展示課送到薄弱學校,就會像長明燈一樣,永遠照亮那里;精彩展示課的“長明燈”,照亮的不僅有學生,還有那里的教師;只要對口幫扶工作一啟動,薄弱學校就像永動機一樣。會自動、連續地高效運轉下去。顯然。這些假設是經不住實踐檢驗的。
江蘇省連云港市新浦區教育局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化過程中,采取的“聯動幫扶”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它對我們正確認識、有效應用對口幫扶這一工作“軟件”可能會有一點啟發。
由于歷史原因。新浦區的小學曾出現一定的不均衡性,這種不均衡不僅出現在實驗小學與普通小學之間,也出現在實驗小學群體之中。例如,在新浦區西片學區內,有三所實驗小學(大慶路小學、幸福路小學和新海小學),其中兩所是省實驗小學,一所是市實驗小學。自然,那所市實驗小學要相對薄弱一些。由于這三所小學的地理位置比較近,關系比較融洽,在內外因素共同作用下,自愿組成了聯動聯合體。大家稱之為“西三校”。
西三校的聯動,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工程。他們首先成立了由三所學校校長組成的聯動領導小組。并推選一名校長為組長,下設工作小組,其人員由三校的教學分管校長以及教務主任組成。其次,精心制定活動計劃以及活動章程,使聯動工作按時推進,并有章可循。第三,三校都能給予一定的物力、人力甚至財力支持。他們聯動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定期輪流舉行三校學科聯合教學研究。例如,某周四上午,三校的英語教師在大慶路小學集中,進行相關教學研討、交流(因為英語學科是大慶路小學的強項);下次是語文學科活動,地點在幸福路小學(語文學科是幸福路小學的強項);再下次是數學學科活動,地點在新海小學(數學學科是新海小學的強項)。二是定期進行校際“同題異構”會課活動。在活動中經常邀請校外一些專家進行現場點評與指導。三是教學互訪。教學互訪主要是學校管理者或者教研組、年級組等,就教育教學中的疑難問題,進行校際間尋求智力支持的一種互動式教研活動。四是舉辦主題論壇。主題論壇是一種就大家共同關心的教育教學問題、一些有代表性的課例或教學設計等展開自由發言、自由辯論的專題討論會。西三校聯動不僅涉及課堂教學、教學研究。還涉及教育工作、學校管理以及學校文化建設等方面。
西三校聯動經過兩年時間的運作。不僅相對薄弱的市實驗小學的教育教學效益有了提高。而且其他兩所省實驗小學也有了新的發展。即基本實現了高位均衡發展的目的。進一步調研還發現。三所學校不僅教育、教學、教研等顯性工作發生了積極的變化,學科教研組、年級組等教師群體乃至學校整體的組織功能、組織文化等隱性的內涵也有了新的提升。如各學科教研組的組織性得到進一步加強,教師之間的協調性、合作性等更強,教研氣氛更濃,教研組對新理念、新方法的接納速度更快。表現出了較好的團體學習能力。從整體上看,學校對新形勢、新要求的適應性增強了。也同樣表現出較高的團體學習水平。也就是說。學校在向學習型組織邁進的過程中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學校實際的教風、校風顯示出更加積極與務實的跡象。西三校聯動,可謂一舉多得!那么,西三校聯動有如此效果,原因何在?
經調查與分析,我們發現這種聯動具有以下幾個特征:一是具有一定對等性。西三校的辦學條件、辦學規模、辦學水平等。雖然某些方面存在差距。但從整體上看相差不很大、不懸殊。這是其一。其二,聯動聯合體的成員都是自愿加入,大家是合作伙伴,其關系是平等的,因此,其責任、權利等也都平等。二是主體性強。大家都是主人,各校都能發揮其應有的主體作用。三是有助于組織走向開放。在進行聯動之前,因為校際交流少,再加上各校教師人數也不多等因素,致使三所學校中的教研組、年級組等教師群體以及學校整體的組織都趨于封閉,其組織的團體學習能力比較低下,所進行的校本教研、校本研修等也比較簡單、膚淺。三校進行聯動之后,由于校際交流多,再加上經常有一些外界專家蒞臨指導,客觀上給校內各群體以及學校整體的組織開放提供了必要條件。同時由于聯動中各自都能發揮其主體作用,給校內各群體以及學校整體的組織開放提供了充分條件。四是優勢互補。三校各有其優勢。且恰好可供相互學習、借鑒與補充。五是“同頻共振”。由于三校的校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生源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較多,師資水平接近等,故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也相似,大家的感覺及對問題的認知也接近,因此,三校之間很容易產生共鳴。再加上聯動時大家的主動性都比較強,因此,解決問題的力量也大,即能收到“共振”的效果。六是互動共進。聯動的直接結果是導致顯性互動。這種顯性互動已對各校的教學、教育以及教研等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聯動的間接結果是促進各校整體工作的隱性互動。這種隱性互動表現為學校之間的呼應、較勁與競賽。不論是顯性互動,還是隱性互動,都在促進各校教育教學乃至學校整體工作的共同進步。
總之,西三校聯動對相對薄弱的學校能夠有效幫扶并獲得共贏,其最重要的條件是對等,最基本的方式是聯動,因此,這種幫扶形式我們稱之為聯動幫扶。
新浦區教育局抓住這一案例。及時總結經驗并提出以下一些假設:均衡化發展,不一定是整體同步進行,也可以分片分步推進;片區均衡化推進不一定只有對口幫扶,聯動幫扶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聯動幫扶不一定是強對弱,也可以是強對強、弱對弱;聯動幫扶取得好效果的最重要條件是對等性,等等。
基于以上認識、假設,結合本地實際,經區教育局有關部門牽頭,學校自愿,新浦區又組成了兩個新的聯動聯合體:北三校(即市東小學、浦東小學和向陽小學)與東三校(即林場小學、南城小學和農場小學)。其中“北三校”是地處新浦城區北片城鄉結合部的三所普通小學。這三所學校的學生大多是民工子女。生源情況相似。師資情況、辦學水平等也比較接近。即具備了應有的對等性。“東三校”是地處新浦區東南片的三所農村普通小學,他們不僅具有一定的對等性,各自的優勢也比較明顯,并具有較好的互補性。當然,不論是北三校還是東三校,基本上都可以被稱為薄弱校。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實驗,我們發現這兩個新聯合體,不論是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等都在原有基礎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展現出較好的發展趨勢,基本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同時也基本證實了我們的假設。
新浦區小學片區聯動共涉及9所學校。占全區小學總數的53%。可以說,他們的進步、提升,較好地提高了新浦區小學均衡化水平。當然,要達到高標準的均衡化,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許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