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學認為,自然界中的物質,對人類無限的需求來說是有限的。這種有限與無限的矛盾需要優化,這就是資源。而“資源型”教師一般指那些憑著僅存的知識儲備和經驗累積。不注重更新知識架構和教學理念,傳統地服務于教學的群體。
資本(Capital),即用來生成更多財富的財富積累。李嘉誠曾把“資本型”人才形象地解釋為“當別人不明白的時候,他明白他在做什么;當別人不理解的時候,他理解他在做什么:當別人明白了,他富有了;當別人理解了,他成功了”。而“資本型”教師則指依據教學資源,潛心學習。不斷創新教育理念,拓展教育空間,追求教育真諦。探究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的群體。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對于教育的關注程度日益提升,教育本身的競爭也愈演愈烈,對于教師個人素質的要求也是“水漲船高”。而作為校園里的一分子,如何適應變化發展了的形勢,與時俱進,成為亟待解決和思考的課題。
一、實現“資本型”教師角色轉換是時代賦予的新思維。
現代社會教育的發展,對于教師標準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擁有學識、文化、品位,而且還要有不斷創新的精神。回歸教育本真的意識,尊重生命的情懷。因此,作為教師,要力爭獲取個人發展的“資本”,實現增值,并要隨著“市場”行情的變化實現大幅度升值。
喧囂的社會,功利意識塵上,物欲化改變了本該清凈的杏壇。不少“儒雅”為了“排出幾文大錢”脫掉了“長衫”。變得不再清苦。而教育是對孩子靈魂的塑造,是思想的延續。是生命的呵護,需要專業化的教師隊伍,需要有思想有激情的教師,這樣才能創造國家的輝煌未來。因此。教師依然需要秉持一份夢想,善待思想的天空,還教育以藍天和碧海,創造富有生命激情的課堂,精彩校園的每個瞬間。升華自我的“資本”空間。
二、實現“資本型”教師角色轉換需要心中擁有“釋迦牟尼”。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釋迦是其種族名,意思是能;牟尼的意思是“仁”、“儒”、“忍”、“寂”。釋迦牟尼合起來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釋迦族的圣人”的意思。心中擁有“釋迦牟尼”就是心中有“佛”,這就為自我帶來較高的修行。從而奠基“資本”的厚度,增強其升值的空間。
首先要“能仁”,即為有能力與仁義的智者。孔子所說的“仁者愛人”。教師要擁有一顆愛心,并且要會愛學生;教師要擁有正直寬厚的情懷,能夠給學生帶來良好的人格熏陶。在這樣的教育引領下,才能不誤人子弟,才能給學生以健康的人性養成。
其次要“能儒”。儒就是“需人”,社會需要的人,不可缺少的人。因此。學“儒”做“儒”當本著入世之心,做“君子儒”,書讀得好,文章寫得好,學理也講得好,除了要有才學、才德,還要有才干。才干來自真正的社會體驗,來自于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認識。作為教師就要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反思教學和生活體驗,提升做“學問”的能力和水平。
再次要“能忍”,教師要能夠堅守教育的底線,不在乎自己一時的得與失(或者說本來就沒有什么失),不斷修煉“內功”,雖然失意一時,卻贏得了人生。作為教師,只有能夠洞悉世事,不為點滴事情縈懷,堅信放下也是一種美德,這樣才能走進生命課堂。
最后要“能寂”,有能力耐得住寂寞。經得住世俗的誘惑。作為教師要向善修煉,獨向寂寞行。這需要毅力,需要一種境界。寂寞并不是不要接觸外面的世界,而是要能夠承受得住紅塵誘惑,不會著迷于聲色犬馬,而會把自己的愛心灑向學生。能寂是一種修養,當一個人碰到外面世界呈現的紛擾沖擊著感官的最低防線時,需要更高的品德來堅守。
教師實現由“資源型”向“資本型”轉換,需要不斷歷練自身,從內在的涵養,到外在的行為。對于自我是一個新的革命和包裝。對于社會是一次機遇和發展。我們積極倡導以“資本型”教師的修養取代“資源型”教師,還教育一個激濁揚清的世界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