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蘇州市草橋實驗小學是一所百年名校,葉圣陶先生就是我校第一屆的學生。因此。傳承和發揚葉圣陶教育思想一直是我們所關注和研究的。同時,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關注人的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在學校各項工作中堅持“以生為本”。
一、養成教育提高學生素質
學校教育要教給孩子規范,幫助養成習慣。“教師工作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培養學生具有各種良好的習慣。”(葉圣陶《答江亦多》)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最佳時期。為此。學校德育處制定了每學期的養成教育計劃。在全面要求的基礎上,更從小處著手。每個月確立一個側重點。有宣傳,有督促,有強化,有評比,長期堅持。有張有弛,深入人心,學生的養成習慣得到了鞏固提高,最終實現了育人的目的。
學校創始人及第一任校長王同愈先生在建校之初就提出“宣禮、尚德、發悟、肅志”的8字校訓,隨后,校訓被進一步拓展成了18個字的班名,即“勤信忠、智仁勇、真善美、莊敬誠、和平義、文明禮”。本學期,學校恢復了18字班名,每個班級為班名闡釋了新的意義。班名也就成為集體的奮斗目標。這一做法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實現了理想狀態的養成教育。
二、課程建設服務學生發展
“教育工作不限于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一起抓,才能使學生受到更多的實益。打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基礎。”(葉圣陶《晴窗隨筆。響應號召之外》)因而,學校的課程設置也不能僅是簡單地執行政策規章。還應考慮到是否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學生的成長。
我校在按教育主管部門規定開足課程的同時。更是思考如何在教師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開好課程。學校一方面自己挖掘培養科學、信息學科的專職教師,一方面引進美術、音樂、勞技、體育的專職教師。即使需要兼職教師,也要用有專業特長的。學校還引進了勞動技術專業的教師,開設實實在在的勞動課,定期到青少年科技活動室開展活動,形成常規,使學校的勞動技術教育開展得更有序有效。學生在勞動制作中提高動手能力,培養動手意識。
學校多年堅持開設豐富的興趣小組活動。活動內容取決于教師的個人特長。有“小草詩社”、毛線編織、刺繡、硬筆書法、美文誦讀、勞技手工、足球、科學小實驗、無線電測向等。在提供教師展示平臺、發揮其教育優勢的同時。更是發展了學生的愛好。“小草文學社”成立多年,為一批批愛好文學創作的學生創造了學習、交流、成長的空間,部分學生作品登上了報紙雜志,學校還專門結集出版了校刊。校刊中有豐富奇幻的詩歌,有精彩紛呈的作文。成為小作者的珍藏。已畢業的學生陳功還在畢業之際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將小學六年的文學成長足跡記錄了下來。
三、特色建設提升辦學品質
特色建設是學校鮮明的辦學風格的體現。是新時代對教育創新的闡釋。也是學校發展提升的需要,這也是葉圣陶先生一貫的主張。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學校就利用周邊的有利條件(少年體校和市天文臺),開展以足球為代表的少年體育運動訓練和具有一定規模的天文觀測活動。多年來。體育和科技這兩大學校“招牌”越來越閃耀出光芒,也結出了果實:學校的男足、女足在各項少年足球賽中所向披靡,為高一級運動隊伍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2009年獲批“國家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被譽為“蘇州驕傲”的兩屆奧運會女舉冠軍陳艷青和田徑場上的后起之秀陳玨、陸斌也是畢業于我校。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學校就建成了我市當時唯一一座天文樓,成為市級的青少年科技活動基地,每一次天文活動中都有草橋學子的身影,當年的天文小愛好者,如今有的成為了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的研究生。
體育和科技已經不只是學校的“著名商標”。更是以實踐指明了學校的特色建設方向。不少家長正是看中了學校特色辦學的有效素質教育,毅然選擇了這所弄堂里的“小”學校。如今,“草橋”這個名字已經成為蘇州百姓心中的名牌,也是學校特色建設的成果。藉此契機。我們更要不斷提升學校的品質,辦小而精的教育。把草橋實驗小學辦成蘇州城內的精致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