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次一定不是“還行”
80后——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人,有著多重性格的新新群體:時尚而不羈。有才又傲慢,傳統而又叛逆。我生于1980年,在80后的這班車上顛簸了十幾年,等到有一天抵達了工作的站臺時,才發覺自己已經站到了教師的行列。
記得實習時。輔導我的老師跟我說:“你的基本素質很好,好好干,將來會成為一名出色的教師的。”我的心里充滿自信。我到連云港師專一附小報到時,已經開學一周,學校的課務都已經安排好了。校長安排我臨時帶幾節音樂課。并作為機動人員隨時聽候安排。帶著雄心壯志來報到,卻被當成了機動人員,幾時我才能教上自己喜歡的語文呢?同一個辦公室的老師卻都面露羨慕之色:“多好。沒有班主任的憂慮,沒有教學的壓力,空閑的時間多,多自由。”我想想也對,還是隨遇而安吧。
就這樣安靜地度過了一個月,等到國慶放完假回來,校長又通知我改教科學。原來,學校的一名老教師因為意外把盆骨摔斷了,要休息很長一段時間。我是“機動人員”。代課的事自然是“舍我其誰”了。我雖然接受了任務,但心里還是不住地抱怨:剛剛適應了音樂,現在又要改教科學。這“機動人員”的身份幾時才能改變呢?
學校有一個規定,剛入校不滿三年的教師,每學期都必須對全校教師上一節公開課。我雖然是臨時教科學課。但也不能例外。我是喜歡挑戰的,更何況這是我走上杏壇的第一次公開亮相呢?公開課的內容是教學“飛機飛翔原理”。課前。我查找了很多資料,并做了各種飛行實驗,在此基礎上,將自己的教學設想寫了出來。但是,當我滿懷信心將教案送到指導我的老教師手上時,卻被他當頭澆了一瓢冷水:“你是哪年畢業的?才教了幾天書?教案寫這么簡單?你必須把上課的每一個流程,每一句話。包括學生可能回答的內容,都寫下來。”其他老教師也在一旁說:現在的年輕人就是這樣,眼高手低,做事一點也不踏實。聽了他們的這頓批評,我委屈地流下了眼淚。成功向來不會垂青軟弱的人。根據老教師的指導意見,我又開始重新備課,同時心里憋足了一股勁:看誰還敢說我們80后不踏實!公開課上完后。校長給了我一個評價:課上得還行。我聽出了校長的話外之音,心里暗下決心:下一次校長再評課時,一定不是“還行”兩個字。
又一次起跑
2003年8月。校長找我談話,說學校研究決定讓我新學期帶一年級語文兼班主任。我聽了非常興奮,這可是我夢寐以求的事!
第一次帶一年級,一切都不是我想象的那樣簡單。這些學生看起來一個個聰明、活潑又可愛,但由于剛入校,對學校的日常生活和學習還不太適應,教室里,小朋友“惹禍”的事時有發生。不是灑了水,就是碰翻了椅子,或是弄壞了筆,要不就是你抓了我,我推了你。不是你來告狀,就是他來打小報告,就連站隊也是吵吵嚷嚷,擠來擠去。沒有一刻能消停。為此,我看了很多關于低年級孩子上課及管理方面的書,從了解學生人手,學習老教師的管理經驗。聽老教師的課。
在學校青年教師賽課中,我上了《蘑菇該獎給誰》一課。我大膽設計了很多老師在低年級階段不敢用的辯論環節。我問孩子:“兔媽媽回來了,她帶回了一大籃的蘑菇。要把最大的蘑菇獎給跑得最出色的孩子。你們說說今天誰跑得最出色?”有一個學生說:“我認為是小白兔。今天它雖然落在后面了。但它是和駿馬賽跑的,駿馬本來就跑得快,小白兔還和它比,所以我覺得小白兔最出色。”我點點頭說:“有道理,我們就把大蘑菇獎給小白兔吧。”說著就要把蘑菇貼到小白兔的手里。下面有同學著急了。“我認為應該是小黑兔。它和烏龜賽跑確實得了第一呀。為什么不獎給它?”下面的學生有了小聲的討論。我裝作要把蘑菇拿下來獎給小黑兔的樣子,支持小白兔的孩子不同意了。“不能獎給小黑兔,它明明知道烏龜跑得慢,還和烏龜比,那小黑兔肯定比烏龜跑得快。”我接著說:“你覺得小黑兔在投機取巧,耍小聰明。”有一個支持小黑兔的孩子說道:“我覺得小白兔才笨,明知道駿馬跑得快還和它比。不是明擺著要輸嗎?”結果,學生在老師引導下。你一言我一語,唇槍舌劍,博得滿堂喝彩。在課快結束時出現了一個意外:一個學生提出蘑菇也應該獎給小黑兔。他認為在《龜兔賽跑》的故事中,小兔子因為中途睡覺最后輸給了烏龜。這次小黑兔贏了。說明它沒有輕敵中途休息。而是一直跑到了終點。說明它進步了。也要給小黑兔獎勵蘑菇。這可是備課時沒有考慮到的,怎么辦?我靈機一動:“是啊,有進步了也應該表揚,你看老師這兒有一籃蘑菇,你從里面挑一個,獎給小黑兔吧。”聽課的老教師紛紛點頭稱贊。結果。我獲得了一等獎。學校的汪燕老師讓我整理了一下教案,以這一課為例寫了課評,發表在《語文教學與研究》上。
不久,我又接到新的任務:面向全市,公開教學。對我來說,這是一次更大的挑戰,高興之余,心里充滿了壓力。自己沒有經驗,上不好怎么辦?想上好。怎么上?上好一節課。洗課的過程是脫胎換骨的過程。試講。聽老師評課,修改教案,再試講,每經歷一次自己都會得到很大的收獲。同時也讓我知道一節好的語文課不僅僅是一節熱鬧的課,看起來非常流暢的課,而且是在你的課堂上,學生收獲了知識,掌握了技能,情感上有啟發,語言表達得到了提高。回想起之前的課,雖然也得到別人的認可,但那僅僅是表面的浮華。
幾次上課的經歷,每次試講后教案的整理,對教材的解讀,學生學情的分析,讓我對語文課堂又有了全新的認識,我知道一個好的語文老師不僅要能夠上好課,還要能夠把自己的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在閱讀了很多的教育書籍和雜志之后,我也嘗試著記錄我教師生涯的點點滴滴,寫的文章也陸續在各種比賽中獲獎,一些小的教育隨筆也在報紙上發表。我想我看到了成長的起跑線。
從“偶然”到“必然”
知道“教海探航”征文活動,是2005年的事。時任校長張義寶曾經兩次獲獎,他在教師會上給我們講述了參加頒獎活動的感受:那是小學教師一次思想、精神與學術的盛宴。置身其中。你會遇到許多特級教師、優秀青年教師和專家學者,你會聽到許多關于教育教學的先進理念、經驗和獨到見解。你會感受到做教師原來可以如此精彩、幸福和快樂。
“教海探航”征文活動從此扎根在我的心里。成為我心靈向往的圣地。“教海探航”征文頒獎在每年的金秋。2005年,我們學校有一位老師獲得了三等獎。領獎歸來。她跟張義寶校長一樣。非常興奮地向全體老師講述了她參加活動的過程和感受。聽后我羨慕不已,同時心中充滿了夢想:我要努力,爭取能夠參加一次這樣的活動!
我平時有記錄教育小故事的習慣,我在這些小故事中選擇了一個比較新穎的話題充實整理。2006年的暑假,我滿懷希望地寄出了修改了很多遍的文章。轉眼到了2006年的金秋,在又一次的期盼中,幸運的花環戴到了我的頭上。教科室的汪燕老師告訴我,我獲得了“教海探航”的三等獎。雖然是三等獎,但已足夠我欣喜若狂。整整一個星期。我也沒有能夠平靜下來。總是覺得時間過得那么慢,不知什么時候才能親自去感受一下現場的氣氛。就在我翹首以盼的時候,學校的另外三位老師都已陸續收到了參加頒獎活動的通知。我為什么沒有收到?我跑去問汪老師。汪老師安慰我說再等等。日子在煎熬中一天天過去了,離頒獎典禮只剩一個星期了,而我的通知卻遲遲沒有飛來。一顆等待的心涼到了極點,我甚至開始懷疑我獲獎的消息是個誤傳。看著將要去領獎的老師們在討論著什么時候出發、準備些什么的時候,我徹底失望了。就在出發的前一天,校長找到我說:“獲三等獎的老師不是每人都能收到邀請函的。”“呵呵。看來我就是不幸的一個。”我心里想著。“不過正好另一位老師有事不能去了,就你去吧。”聽到校長的這個話,我這么多天來心里的難受勁兒一下都跑了。看來幸運之神還是比較眷顧我的。
就這樣。我拿著一張冒名頂替的“邀請函”來到揚州,參加了“教海探航·廣陵杯”的頒獎盛典。百分之一的偶然,讓我有幸目睹了薛發根老師的風采,也參加了由江蘇教育報刊社為水手們策劃的沙龍活動。要說受益匪淺還不足以表達我的感受。活動帶給我的是一次深深的震撼,給了我無限大的推動力,讓我走到了教學理想追求的起跑線上。在2007、2008“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中,我分別獲二等獎和一等獎。獲獎固然高興,但我的初衷已由剛開始的獲獎榮耀變為能夠參加頒獎活動。因為每一次活動歸來。我都上了一個臺階,對教學和人生都有了新的追求。
始于足下
經常看到這樣一種景象:太陽快要下山了。一條金色的光帶鋪在平靜的湖面上,像一條寬闊的金光大道,只要我一抬腳。就可以沿著金光大道一直走到天的盡頭。見多了之后你會發現它只是一種誘惑。一種人生的暢想曲。好像你躍身而下就可以走到心中設想的目的地。不過太陽西下,你就會發現,你沒有金光大道可以走,還得靠自己的腳老老實實地沿著路走。
一位哲人曾說過:那些你所追求的成就并不重要,那些你一路走來。改變了你的東西才是真正重要的。獲獎帶給我的幸福,我還是悄悄地收藏起來。教學理想的目標雖不容易達到。但自己的路也沒有白走,每一步都是有收獲的。因為我一直堅信,對于工作而言,努力總會讓你倍感充實。
2007年,由江蘇教育報刊社主辦的“杏壇杯”青年教師優質課評比,又讓我有了一次鍛煉的機會。學校的校長對這件事也非常重視,不光自己親自聽課。還邀請教科所的陳建先老師指導我上課。學校的很多老師都給予我很大的幫助,每次試講,老教師們都會很真誠地給我提出一些建議。當然。我自己更是十分珍惜這難得的機會。每天晚上我都會靜下心來思考:我該如何處理各個環節?不同的學生會有怎樣的回答方式?我該如何處理?為了更清楚地知道自己上課的優缺點,試上時,我會放上錄音筆,把上課過程記錄下來,尋找自己的不足之處。發現自己朗讀課文時沒有抑揚頓挫的語感,我就反復地練習朗讀并錄音,再聽錄音再朗讀。菲格雷特總統演說詞這個環節(《特殊的葬禮》),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說是個難點,我先后采用了四種設計,每一種設計在試講后,我都仔細地分析優缺點。這個過程是一種煎熬,是一種鍛煉。更是一種提高。整個賽課活動中,我看到了很多青年教師的風采,聽到了教育專家的點評,受到很大的啟發。在這次優質課評比中,我非常榮幸地獲得一等獎,這讓我在課堂教學方面更加自信。
在關注課堂教學的同時,我吸取剛開始工作時忽視學生德行及習慣養成教育的教訓,不斷地總結班級管理的經驗,閱讀《江蘇教育》在內的很多教育教學雜志,隨時記錄下我與學生的故事。之前所接班級的男孩子比女孩子要多得多,所以在座位的安排上總是要動一番腦筋。時間一長,調皮的學生幾乎調遍了座位。我也在不停地思考。后來我干脆讓學生自己找同桌。我給他們提出要求:作為同桌必須互相監督、學習,如果犯了錯誤必須兩人一起承擔。如果課堂上不能認真聽講,互相學習,只能一個人坐。“黃金搭檔”的做法比以往費盡心思調座位效果好多了。不斷地嘗試。不斷地總結。這些小故事也記錄著我成長的過程。
日子在不知不覺中流逝,每一次的榮譽如油彩般裝飾著我,我也只是會心一笑,因為日子還會如往常一樣。但是其中甜美的回憶。不悔的追求,也正一點點地寫進我的人生履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