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教學流派問題引起人們的熱切關注和討論,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在我們國家,從談流派色變、刻意回避流派,到正視流派的價值、研究國內外歷史上的流派,再到呼喚流派、期待流派的繁榮,說明我國教壇正在走向教育家辦教育,尊重教學規律進行教學的時代。因為一般說來教學流派的被呼喚、出現和發展、繁榮,往往意味著教學改革的深化、教師創造力的解放和教學事業的發展等,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否則,是不會出現這種現象的。
所謂教學流派。是指一些教學主張相近、教學風格相似的教師在教學藝術實踐中自覺或不自覺、正式或非正式地結合在一起并在一定范圍內產生影響的教學派別。其中的意味有三:一是教學流派內部教師的教學風格是趨同的,具有內在凝聚力,體現著一個特定教學群體的特殊的精神氣質。二是教學流派的形成方式是多樣的,其生成具有多種可能性,內蘊著相當復雜的機制。三是教學流派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從而具有了不可低估的價值。教學流派的影響力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對流派的發展和繁榮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沒有學生、同行和社會的認同、欣賞和支持,教學流派就沒有任何意義。
說到教學流派的“派”。我認為這要由形成教學風格的某一教師擴展到某些教師,由個體延伸到群體,讓一些思想、藝術追求相近,教學個性風格類似的教師集合到一起,相互切磋,共同扶植,才可形成為一定的教學派別。可見,教學流派的基礎是教師教學的獨創性和教學風格的形成。如果說教學風格是一個教師個體的精彩獨唱。那么教學流派就是一個教師群體的默契合唱。其中可能有男聲部有女生部,有高聲部有低聲部,有個人領唱有集體和聲,但唱的都是一首曲子,并且因為節奏和旋律的整體和諧而平添引人入勝的魅力。如果說教學獨創性是教學活動的標志,教學風格是一位教師成熟的標志。而教學流派則是在一定時期內,一定地域里,彼此風格相近的一批教師成熟的標志。也就是說,教學流派標志著一個教學群體的崛起。一個地域內出現教學流派,說明此一地域有著良好的教學基礎和一群已形成教學風格的教師團體。
教學流派往往是松散的集合,而不是嚴密的組織,是“形散而神聚”、“和而不同”。教學流派是靠教師們關于教學的共識聚集起來的,其中教學流派的代表人物具有精神感召力。《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孔穎達疏:“同氣相求’者,若天欲雨,而礎柱潤是也……言天地之間。共相感應,各從其氣類。”后以此比喻志趣相同或氣質相類者互相吸引、聚合。當然教學流派要有核心。有凝聚力。所有教學流派的形成都需要有力的代表人物。以他們為核心形成有影響的團隊。代表人物在教學流派的形成中發揮核心作用、帶動作用、組織作用、輻射作用。正是在代表人物的作用下,才影響了他人、凝聚了力量、形成了流派。教學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時是一個,有時是兩個,甚至是多個。如語文教學“導讀派”的代表人物就有兩個:上海的錢夢龍和重慶的黎見明。
至于教學流派的“流”。我認為此乃教學流派的生命活力所在。所謂教學流派,要能流傳起來,才算是真正的流派。常常不是僅靠創始人一人獨唱發聲,而是整個團隊的合唱共鳴。流派之“流”,一是靠漣漪式擴散影響。即在橫向上形成“流”,主要是外部的、空間意義上的延展。只有一個人,是無法稱派的;只有群星璀璨,才有美麗夜空。二靠師徒式傳承影響,即在縱向上形成“流”,主要是內部的、時間意義上的延續。京劇大師馬連良曾說過。“流派流派。有‘流’。才有‘派’。”曲諺云:“流派流派,不流則衰。~流派”的概念關鍵在于“流”動,有人喜歡、有人效法,自由流傳,順流而下,代代相傳,即使“異化”變種了,也有個源頭。流,才能產生社會影響力。任何教學流派都是由教師創造出來,發展下去的。流派中人的因素是重要的。派靠人創造出來,更靠人流傳下去。只有創始人,缺乏傳承人,則無法保障流派的生生不息。
教學能夠形成流派固屬不易。已成流派又能健康流傳尤其難能可貴。流派之“流”應是開放的。封閉就會失去生命活力,在這方面是有著沉痛的教訓的。一是教學流派在“擴散之流”時忌諱形成小圈子,自縛手腳。滿足于孤芳自賞。眼光短淺,心胸狹窄,是難以成就大氣的教學流派的。最怕的就是拉幫結伙,搞小山頭主義。這只能叫宗派,而斷乎不是什么流派。二是教學流派在“傳承之流”時忌諱保守,不思超越。京劇界有“成也流派,衰也流派”的感慨,曾幾何時各種流派燦若春花,眼見得聚集在既成京劇流派大旗下的繼承者,只剩下親傳弟子,再傳弟子,不談思想、藝術上的獨特個性追求,成為一種畸形的再造群體。這與藝術流派健康發展的本意。南轅北轍,相去甚遠。實際上,繼承和創新并不矛盾,流派的傳承者若只有守成,不敢創新,則難以超越前人,一代不如一代,流派勢必衰落。教學流派的傳承應該引以為戒。
教學流派都是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的。所謂教學流派的個性。就是具體教學流派在教學思想藝術上的獨特性。對外,這種獨特性是該流派區別于其他流派的教學藝術標志;對內,它又是該流派成員共同的教學藝術目標。教學流派個性絕不是該流派所有成員的教學藝術個性的總和。而是同一流派成員的教學藝術個性之間的相似性的“交會”和集中。一般說來。同一教學流派成員的教學藝術個性和整個教學流派個性保持協調一致的同步性。所以,在同一教學流派中,應該特別強調發展教師的創作個性,而不是強調發展不同教師之間的共性。個性是區別這一流派與那一流派的標志。作為特定流派的教師的主要職責,是追求自己教學風格中所表現出來的創造個性的獨創性。教學流派中有人。應當允許同一流派中的教師各有自己的教學風格。而不是以泯滅每個教師個體的教學風格為代價。“草色遙看近卻無”,就是“遙看”教師群體時所見的分明一片綠色,因為他們具有“家族相似”的特征,但是“近看”時卻見每株小草其實各有自己的形狀、色彩和香味,并不完全相同。甚至稍有雜色。
怎樣才算形成了教學流派呢?目前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我不敢奢談流派。但主張語文教師發揚自己的教學風格。有人對戲曲表演的流派提出如下標準,大致是:有繼承,有創造發展。為同行和專家所承認,得到群眾的歡迎和贊賞,這標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運用到教學風格上來。”語文教學研究專家張正君認為,確立語文教學流派的標準大致有:成功的課堂教學是形成教學流派的基礎:在理論和實踐上,有繼承、發展和創新;得到同行、專家的承認;教學風格顯著。并有自己的教學體系特點;以某一個或幾個教育實踐家或教育家為典型代表;有一定區域性影響的教師群體;有反應其教育思想和教學體系特點的專著。若以此判斷。我國基礎教育領域是有教學流派的。像以李吉林為代表的情境教學。就屬于獲得公認的著名教學流派。
教學流派的誕生是需要一定主客觀條件的。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國家的科教興國戰略,新課程改革,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未來教育家培養工程。為教學流派的誕生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更好的發展平臺與發展機遇。許多教師已經走上教學改革、教學探索與教學創新之路。“地利”:地域文化的深厚積淀、積極開發與大力弘揚,如齊魯文化、吳越文化、燕趙文化、嶺南文化、江南文化、黃河文化、長江文化、泰山文化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肯定。“人和”:有一批優秀教師嶄露頭角,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教學風格。特別是其中一些年輕的優秀教師。“后來居上”。發展勢頭很好。傳統的教學流派日趨成熟。新的教學流派呼之欲出。教學流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勢初露端倪。
如果說教學流派是教苑奇葩。那么“地域文化”便是它成長的沃土。深厚的文化內涵給教學流派打上了很好的精神底色。地域文化是在同一地域生活的人民在漫長的歷史中,在不斷的物質和精神的生產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文化體系。地域文化一般以地理界限來劃分。每一不同地域都會形成具有許多概括性、獨特性特點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對流派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如戲劇中的“南昆北弋東柳西梆”之分。烹飪中的魯、川、粵、閩、蘇、浙、湘、徽等八大菜系。都是滲透著鮮明的地域文化因素的。教學流派在形成過程中。也會很微妙地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的,就像貼上了品牌標識和蓋上了鮮紅印章一樣,讓人頓時有了品質的信賴和認同的滿足。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域文化的積淀是造就同鄉人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空間的接近性,是教學流派形成的一個有利因素。因為空間的接近,使學術交流十分方便,相同的地域,往往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同鄉人在心理上便具有某種認同感,在學術觀點、思維方式上也容易一致。當然,社會的變遷和科技的發展決定了不同時代的地域接近的范圍是大大不同的,古代方圓百里的交流已屬難能可貴。而今相距千里的交流也易如反掌。由于地域文化乃是決定一個地方特性的特殊基因。因而以地域文化為內核的地域流派教學活動自然而然會散發出一種獨特的魅力。這種魅力也就是各個流派教學獨有的美學與藝術特征。
目前被普遍看好的江蘇教學流派(簡稱蘇派)就是很好地體現了江蘇地域文化內涵的教學流派。而蘇派教學就應該是典型地體現著蘇派特點的教學。它的特點究竟是怎樣的呢?我們可以將之與國內其他地域文化影響下的教學流派做一比較,就會見的愈加鮮明了。目前人們所論地域性教學流派,其各自的特點多與地域文化的精神氣質相契合。誠如《今日教育》上所概括的“京派”特征是:包容性強,扎實、嚴謹、穩健、厚重。透射出北京這一歷史都城的深厚人文積淀和今日作為綜合性政治、文化中心的雍容純正。“海派”特征是:開放而靈動、鮮活而婉約,與上海這個高度開放的經濟大都會的地域文化,有一脈相通之處。“浙派”特征是:開放、理性、實干,與開放較早,接受西方思想較早,商品經濟發達的浙江相契合。而“蘇派”特征與前述有所不同:構思精巧,處處體現創意,講求課堂和諧、統一,善于創設課堂情境,與江蘇享譽世界的蘇州園林的風格異曲同工。體現獨特的地域人文風格。
蘇派教學可以看做一個關于教學流派的地域性描述,是一個總的框架。一個地域文化中不一定只生長一種教學流派,完全可以多種流派并存。爭妍斗艷。蘇派教學下面,應該允許多種具體的教學流派存在、競爭與繁榮。如蘇南教學流派、蘇中教學流派、蘇北教學流派等,雖然同屬蘇派教學。但其受更小范圍地域文化的影響,使得它們各有不同韻味。一個大的教學流派可能會含有幾個小的分支流派。幾個小的教學流派也可以融合成一個大的教學流派。教學流派的分合,其實也是伴隨教學流派發展的常見現象,我們應該給予必要的關注。
教學流派在發展中。會有外部的競爭和內部的競賽。一方面,教學流派經常是在與其他教學流派的競爭中強化優勢、顯露特色、凝聚人氣,呈現出各自“群體競爭”的態勢,優勝者會獲得更好的發展。在與其他流派的競爭中,如果有效增強了本流派內部的團結,形成了教學共識,堅定了教學信念,便會壯大聲勢,擴大影響;如果引起了意見分裂,加劇了道路分歧,則會走向衰落,直至解體、消亡。另一方面。同一教學流派內部的不同教師之間互相也有競賽。一個普通的教師,通過學習借鑒,開拓創新,則可以超越同行者。脫穎而出,成為教學流派的代表人物,為教學流派做出卓越的貢獻。而一個曾經的教學流派代表人物也可能因不思進取、固步自封,不能帶領流派發展而失去代表意義,而被淡忘甚至遺棄。
教學流派的形成和發展取決于一批風格相近的教師的共同努力,正像孩子需要鼓勵但不可溺愛一樣。教學流派也需要提倡和鼓勵、支持和扶植。但是卻不能用行政命令干擾其發展的過程,既不能阻撓、壓制,甚至打擊、摧殘;也不能急功近利,過于急躁而“揠苗助長”。這些做法對于教學流派而言,要么“成事不足,敗事有余”。要么“雖日愛之,實則害之”,破壞力不容小覷。最好是“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自然而然。否則易造成“早產”、“畸胎”、甚或“流產”,則不是我們所愿意看到的。教學流派的成長也需要有伯樂的慧眼相識,需要更多關注和欣賞的目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教學流派的繁榮值得我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