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敢妄為專家,卻自告奮勇地為本期“名校長研究”推出的蔣建華校長寫點兒“專家點評”,原因很簡單,我自認為對他比較熟悉:我們曾經喝著一條河里的水長大,甚至還在一個鍋里吃過飯。但我倆都知道些事情的時間也不過十年。
大約是2000年下半年,那時的《江蘇教育報》更名為《成才導報》,為了開設“名師導學”專欄,編輯部擬邀請全省部分知名教師召開座談會。經別人的推薦,我們也邀請了蔣建華。當時他還在南通的海安中學,不過頭上已經有了不少的光環:特級教師、蘇步青數學獎獲得者、海中副校長等。座談會上,他平實儒雅的發言并不能掩蓋其智慧的光芒,而且不久他就按時投給我們需要的稿件。那次會后,幾杯小酒下去,我們開始熱絡起來,原來,他與我還是同鄉,兩個人的老家只是一河之隔。而且,我們還在一個鍋里吃過飯:我倆都在揚州師院讀過書,他是七七級數學,我是七八級中文,那時兩個系的教室前后比鄰而立。說不定,我們還在家鄉與揚州往來的同一輛車上擦肩而過,也許只有在那樣的情境,才能理解什么叫相見恨晚。
從此之后,作為名師的蔣建華與我們的交往多起來,編輯部經常會約他寫稿或者進行座談研討之類,無論是誰哪怕是剛出校門的年輕編輯跟他聯系,他都按時守約,有求必應,從不講任何條件。要知道,這些文章多為學生報刊所用,發表與否對他來說早已沒有什么功利的意義。之后,我聽說他從海安中學回到家鄉來到泰州中學,不久又坐上了學校的“第一把交椅”,不過人也還是這個風格,發言低調儒雅,約稿有求必應,不像有的人,臉一闊人就變,熟人立馬成了路人。
現在的名牌中學校長大體有兩種出身:官員和教師。前者多數因為官場的上升通道有些障礙,于是給他到這類名牌學校“安排”一下,這樣就可以“處”(按現有體制這類名牌中學大體是處級或者副處級)起來了;后者多為“教而優則仕”,書教得好,慢慢走上了管理崗位。盡管有些人對官場出身的校長多有非議,但是我并不這樣認為。我覺得,校長無論是來自官場還是課堂,如果順利完成他的角色轉換,都能成為好校長。但如果沿用教師思維或官場思維來當校長都難以勝任這個角色。所以,當我聽說蔣建華擔綱學校的第一把手之后,也曾有一絲念頭掠過:作為一位名教師的蔣建華能否成功轉身,實現職業生涯的自我超越,成為一位名校長?
幾年下來,我心中的問號變成了感嘆號。蔣建華用他的辦學思想和辦學業績回答了我,也用泰州中學的社會美譽回答了我,現在他又用這組文章回答了我。從這些當中,我讀到了他作為一個名校長應有的品質:專業堅守。
我感覺,蔣建華的專業堅守首先表現在他能站在國家和人民的立場,站在社會和時代的高度理解和把握教育的本質與規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個性化的辦學主張:追求高品位的教育。能否提出獨立的辦學主張,是否具有成熟的辦學思想,是一個普通校長和名校長的分水嶺,也是一個優秀教師是否完成向優秀校長順利轉身的首要標志。蔣建華的話語體系里,高品質的教育就是“負責任的教育”。在他們看來,現在的教育或者過于功利化,或則過于理想化,這兩種傾向都是有害的,都是不負責任的教育。倡導負責任的教育,是從理想與現實相結合層面提出的既符合時代精神又符合實際的辦學理念。蔣建華對負責任的教育有自己的較為完整的理解和詮釋,比如它的邏輯起點、范疇等等,這在他的文章中都有闡述。我認為,負責任的教育應當包括兩個方面,責任的教育與教育的責任,核心的因素是培養師生的責任情懷和社會擔當,關鍵之處在于讓師生形成自愿、自主、自立、自為的精神人格。他們提出的師生“五不給”就是這樣的精神體現。在“負責任的教育”這一理念統攝下,在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領域里,他們也有一系列的說法和做法,比如“三精”“三負責”“三適度”等等,構成了倡導負責任教育這一系列辦學主張的概念系統。在蔣建華的帶領下,這幾年來,泰州中學堅守這種辦學理念和主張,不隨風起舞,不朝三暮四,不為功利所惑,不因浮躁所羈,堅忍不拔,一心一意,向著既定的目標前進,反映了這所百年名校的掌門人應有的職業操守和責任擔當,也反映了一所百年名校的堅定和自信。
我理解,所謂“專業堅守”,就是堅持和守護教育的本質和規律,而不是一味地固守,否則就容易陷入保守教條的泥沼。據我了解,在堅守“負責任的教育”這一辦學主張的過程中,泰州中學特別注意不偏向,不折騰,倡導科學、理性、和諧。對學生提出“不讓他們吃不該吃的苦。享不該享的福”,“保持適度負擔、適度壓力、適度寬松”,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這在教育界經常刮風的情況下真的需要膽識、勇氣和定力。他們在學校堅持師生的共同發展,在提出“尊重每一個學生,激活每一個學生,成就每一個學生”的同時,倡導教師“要工作也要家庭,要學生也要孩子,要質量也要健康”,把關心教師、發展教師、成就教師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蔣建華和他的團隊的專業堅守還表現在正確處理今天與明天、傳統與創新的關系方面。辦負責任的教育不是從零開始,而是有深刻的學校文化淵源。他們不斷挖掘泰州中學這所百年名校和千年書院所積淀的文化傳統,開展“發掘三名文化,打造責任教育”的專題研究,都反映了這種科學理性的態度。
堅守,不僅要提出獨特的辦學理念和主張,更重要的是將理念和主張付諸行動,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找到實踐理念的“技術路徑”。能否找到這條路徑,反映了一個校長是否具有創造精神和管理智慧。在這個難點問題上,我們可喜地看到。泰州中學已經邁開探索的步伐。他們提出建立責任團隊,打造責任課堂,都是很好的方向。不過我特別欣賞的是他們的素質教育十、百、千、萬工程等活動創造。在問卷調查、座談研討的基礎上,他們設計了既有學校統一要求又讓學生自由選擇的若干活動,比如如何讀書、如何習字,如何勞動、如何健身等等,這些項目看得見摸得著,日積月累,長期堅持,對于學生的習慣養成和素質提升必然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對于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責任文化,養成所謂的“文化自覺”都是大有裨益的。
堅守在目標的照耀下前行,意志才會那么堅定;肩負著責任和使命上路,步伐才那么堅忍、踏實,百折不回。正是在幾十年的堅守中,蔣建華在奉獻社會的過程中實現了自己事業成功和人生超越。如今,他正值盛年,我們祝愿他在這條路上繼續超越自我,走得更遠!
(作者系江蘇教育報刊總社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