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高一某學生出現自卑心理與厭學情緒,不肯上學。我了解到,該生有信息技術特長,曾在省內的比賽中多次獲獎,很有發展潛力,但該生體質很弱,家庭經濟非常困難,盡管學校免去了他的學雜費,但他依然思想負擔很重,經常失眠,產生“棄學”的念頭,經常缺課。他的父母非常著急,多次請親戚朋友做思想工作均不見效,學校有關部門和班主任老師已多次做工作仍未回心轉意。我找到該生,和他進行了一次交談。第一次面對校長,他很緊張,結結巴巴地說,之所以不想讀下去,是想早點回去掙錢,減輕家人的負擔。“現在你還小,走上社會也許反而增添你父母的負擔,只要克服困難,堅持好好學習,將來選擇與自己特長相關的專業,就會改變你自己和家庭的命運。”我說,“如果經濟上有困難,學校可以提供援助。”同時鼓勵他加強健身鍛煉。談話中聽說該生喜歡打乒乓球,我便笑著告訴他,自己也是乒乓球愛好者,邀請該生第二天到學校體育館“過招”。第二天,該生果然如約從家里來到校體育館,大著膽子向我“開戰”,頓時情緒高昂起來。當時,在一邊“觀戰”的一位老師深受感動,當晚給我發來短信:“您給我上了一堂生動的教育課,您的人格魅力將促使我向您好好學習,同時更好好地工作。”“校長這么關心我,我沒有理由不堅持下去。”終于,該生第二天返回了班級。
在我校的“責任教育”理念中,一個重要的內涵就是“對每一位學生負責任”,對此,我是這樣解讀的:一要對學生的品德修養與良好行為習慣養成負責任,二要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方法與學習效率負責任,還要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培養負責任,三要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與未來發展負責任。簡言之,就是一切為學生的主動發展、和諧發展與可持續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