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區域推進學校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各個學校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特別是關于各類文化建設的專業知識技能、專項的人力與物力資源的缺乏,使得學校僅憑一己之力難以應付。面對這樣一個難題,借助外來的幫助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同時,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教育已成為社會的核心,是處于優勢的文化力量,學校也要向禮區開放,為社區提供完備的教育設施和優質的師資隊伍,讓學校成為社區教育中心,為社區教育和地區精神文明的發展做出貢獻。學校與社區共同構建起地方的文化特色。
一、以學校文化為中心,社區文化力量的輳聚
夫子廟小學是我區一所有著深厚歷史的百年名校,學校在近幾年的建設過程中,緊緊圍繞“孔韻流芳”的思想打造校同文化,從校園建設,到課程開發、活動開展,逐漸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周邊社區的孔廟、研究學會等單位便積極與學校聯系開展各種活動,借助學校的平臺找到了弘揚夫子文化新的生長點。學校在這些專業人士的幫助下進一步挖掘、開發夫子文化,不僅編撰了校本課程《星星論語》,還連續舉辦星星論語研討會。吸引海內外大批學者到校交流研討,獻計獻策,現在學校的《星星論語》已在全國范圍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夫子文化在夫小校園內得到了傳播、發揚。
如果我們把學校文化和社區文化看做兩個獨立的個體,那么他們之間必然存在著雙向、互動的關聯。學校文化是一種專業、優勢的文化,在學校構建文化特色的過程中,必然也會吸引周邊社區的文化力量,夫子廟小學的學校文化就是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吸引了社區、甚至更廣范圍的文化力量,這些文化力量向學校的輳聚也促進了學校文化的發展。
與夫小吸引社區文化力量的方式不同,武定新村小學在建設花燈文化的過程中就是主動引進社區力量。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顧業廣先生是生活在我區的一位多年研究花燈的秦淮工藝大師,武定新村小學主動聯系,并在顧老師的幫助下,建設一個秦淮獨有、世界唯一的秦淮花燈歷史展覽館,以花燈為主干、以民族民間文體活動為輻射枝葉,完成學校文化主體建設。同時在顧老師的指導下學校也完成了《巧手做花燈》校本課程的編寫,在獲得了較高的評價,提升了學校影響力的同時,也使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得以在學校中傳承、發展。
利用好社區文化資源已成為學校的教育教學內容之一,學校也在被動或主動地汲取社區文化的給養,為教育教學服務,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校文化建設。并且,社區文化在學校的再生,在學校的“異地”開發,得到學校的傳承,這也是社區文化力量向學校的一種匯合。從學校方面來說,就要利用好社區資源,以社區力量協助學校開發課程建設,豐富學校教育資源,培養未來豐十會需要的人才。
二、以學校文化為中心,優勢文化向社區的輻射
學校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除了對宣傳、弘揚地域文化起著積極的作用,也應主動發掘、梳理地域文化,讓學校成為地域文化的標識。風游寺小學“鳳凰臺”文化就是經過鳳小人執著的思考與追求、許多專家學者多次的論證與研討下逐漸提煉形成的,現在“鳳凰臺”文化不僅得到省、市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認可,也成為了老城南文化的聚合地,學校通過學生的宣傳,讓鳳凰臺文化輻射到周邊社區,周邊居民從對鳳凰臺的一無所知到現今的耳熟能詳、自豪宣講,這也對保護和弘揚城南文化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考棚小學通過翔宇文化教育基地建設,逐漸營造了一個靈動的學校“文化場”,也對社區形成了積極的輻射作用。校園內的校訓、特色園地、文化長廊均圍繞翔宇文化基地建設打造,走進校園處處都能強烈地感受到師生們對周恩來總理無盡的深情。現在社區內的幼兒園經常組織學生、家長走進校園參觀學習,而學校也時常邀請周邊社區參與學校的各項“學周”活動,學校也會時常派師生深入社區,共同弘揚恩來精神,讓翔宇文化向社區延伸,發揮教育基地的最大效益。
學校與社區相比較,有一定的辦學經驗與傳統,有專職的師資隊伍,擁有相對齊全的教學設施和文娛體育活動設備,對社區的文化教育活動和經濟發展具有較強的影響力。所以學校要主動服務于社區,讓學校的優勢文化對社區產生積極的影響。這也是學校文化教育功能的一種延伸,對社區文化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導向的功能。
三、學校與社區合力、互補,形成區域文化的協進
只有學校與社區的文化融合,相互促進,相互發展,才能讓學校真正成為社區的學校。秦淮實驗小學在借助腰鼓特色打造昂揚、向上、全面、普及的和諧校園文化時,就是借助社區力量——社區中的幾位專業人士擔任學校的校外輔導員幫助學校訓練教師腰鼓隊,再由教師向學生教學腰鼓擊法。在這幾位社區輔導員的幫助下,學校腰鼓隊逐漸發展起來,并形成了一定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學校的辦學特色。而學校每逢重大節日或社區活動,便會組織學校腰鼓隊、舞蹈隊等特色節目深入社區參與交流活動,在社區內進行表演,為社區宣揚了振奮、積極的文化氛圍,對社區的文化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社區與學校的關系也更加融洽,形成了學校與社區的和諧共融。
在學校文化與社區文化融合的背景之下,學校與社區共同擔當著區域文化發展的重任。學校社區互動的核心是社區服務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服務社區發展,在這樣的過程中,學校和社區的發展需要學校、社區的共同努力,同時雙方又同時成為合力、互補的受益者,從而一同得到發展并產生效益,積極地影響著對方。
當然,目前在學校文化發展與社區融合的過程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比如我區多數學校均處在老城南地區,在發掘、追溯學校文化中更需周邊居民的支持與配合。但社區居民在這方面意識不強,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現階段只能在家長中逐步開展,這就需要包括社區在內多方的共同宣傳、協作。同時,現在正處于政府對老城南的改造、發展的關鍵時期,學校文化發展如何能和城市改造更好地結合,抓住發展機遇,促進學校文化建設,這也需要和社區進行更緊密的合作。總之,只有學校與社區進一步溝通,緊密協調,針對學校與社區的文化發展特點,統一協作,學校和社區才能更好地協同發展,共同構建學校與社區的文化特色。
(作者單位:南京市秦淮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