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了,高三(3)班的投影幕布上,又展示出任教語文學科的董老師課前精選的一篇文章——《在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同學們又投入了靜心的閱讀: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會場“鳥巢”是一個舉世矚目的建筑作品。“鳥巢”總重量達4.2萬噸的鋼結(jié)構(gòu),全部要通過焊接來完成。為了焊接技術的要求,保證“百年大計、品質(zhì)第一”,參加建造這一具有歷史意義建筑奇觀的焊工們,每每焊接一條焊縫時,都要莊重地在焊縫邊上鐫刻下自己的名字——也許公眾沒有機會看到,卻永遠不會磨滅。
……
在“作品”上留下你的名字,不僅是對品質(zhì)的一種負責,也是對榮譽的一種宣揚,更是對歷史的一種承擔。但愿,我們繼承和發(fā)揚這一鏤骨銘心的風尚,以這種“將來式”的獨特手法告慰后來的一代又一代人。(選自《做人與處世》作者:老北有刪減)
自董老師高二接班以來,一直就是這樣堅持課前與學生一起完成好這個自選動作——“思辨與提升訓練”,這不,高三仍在繼續(xù)深入地進行著。學生讀完這篇短文后,董老師又像往常一樣地提出了問題,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辨:
本文作者對“在‘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很有感想,他的感想有哪些?你最欣賞的是哪一點?……
問題一拋出來,學生就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了……
此情此景,坐在教室后面的我悄悄地被感化,為之而振奮!課后,我與董老師交談時,問他一年多來與學生一道品讀、欣賞、辨析了多少篇這類文章,他說自己已不太記得清了。他認為,這樣的“思辨提升訓練”,不僅優(yōu)化了課內(nèi)語文教讀向課外學生自主學語文的過渡,更重要的是教會了學生主動思辨,教會了他們到生活中去多讀多看多思多辨多悟多說多練筆。一路走來,董老師和他的學生都越來越喜愛這個“自選動作”了。在多維思辨訓練中,同學們不僅收獲了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更收獲了美好的人性,發(fā)育了“責任情懷”。
帶著責任干事業(yè),讓“責任教育”理念走進課堂,走進學生生活,鑄魂立人。董老師的這個教學案例,在我校只是一個典型的縮影。現(xiàn)在,語文組老師在積極打造“責任課堂”方面先行一步,十分注重通過課前口頭作文、思辨訓練,課中討論交流、合作探究,課后作文摘寫周記等環(huán)節(jié)來落實“責任教育”理念。此外,其他學科組的老師也都在打造“責任課堂”、探索各具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方面進行了積極有效的嘗試,把學習和探究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不僅教會知識,而且教會方法,教會習慣,教會做人。老師們逐漸明白了這樣的道理:進行新課程改革,大力推進素質(zhì)教育就是對學生負責,對社會發(fā)展負責,就是對民族的未來負責。因而,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一定要變革自身的教學行為,著眼于學生的學習能力、綜合素質(zhì)與責任擔當精神的培養(yǎng),關注學生的生命狀態(tài),維護學生尊嚴,尊重每一位學生、激活每一位學生、成就每一位學生。
課堂,就是“責任教育”的有效載體,“責任文化場”正在日漸形成,“責任感”在不斷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