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教師隊伍建設的文章中,《教師第一——江蘇省張家港市教師隊伍建設經驗解讀》一文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她通過5位教師的成長故事及記者與王松石局長的對話,呈現了張家港市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先進理念、成功經驗與有效策略,值得我們去閱讀和體悟。
教師第一的觀念,較早提出的是北京十一中學校長李希貴。他原是山東省濰坊市教育局局長,是一位有見解、有作為的教育專家。他為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廈書系撰寫的一本書,書名是《學生第二》。在當今盛行“學生為中心”、“學生第一”觀點的課程改革浪潮中,李先生則響亮地喊出“教師第一”,是有膽量的。有人在“教育主體”論的文章中提出“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客體”的觀點。我不同意這種時髦的說法。這種觀點完全違背了教育本身的邏輯關系。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客體,還要教師干什么?李希貴先生提出“教師第一”是有道理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中明確指出:“教師是教育過程的主導力量。是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边@就充分肯定了教師在教育改革中的關鍵作用。張家港市教育局同樣理直氣壯地提出“教師第一”的理念,表明了他們在課程改革、教學改革中具有清醒的頭腦、敏銳的眼光和求真務實的精神。正是在“教師第一”、“以師為本”思想指導下,該局從戰略高度重視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并與時俱進,勇于創新,探索蘇南發達地區師資建設與培養的卓有成效的模式、策略與途徑,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當然,他們倡導“教師第一”,并沒有否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中心作用,學生始終是自身認知結構、智力結構以及素質結構的創造者,任何他人都是不可替代的。
我贊賞張家港市教育局把教育科研與師資隊伍建設有機結合的做法。他們引導教師運用敘事研究、案例研究的方法,講述自己成長的教育故事。通過一系列鮮活的形象生動的教育故事,總結、提升一個區域教師成長與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以典型案例引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打造地區的教育品牌,這是難能可貴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后現代主義思潮影響,人文學科領域進行了一場“敘事革命”。敘事研究、案例研究在教育界也得到廣泛關注,并逐步成為中小學教育科研的主流范式。正如華東師范大學丁鋼教授所說,“人類經驗基本是故事經驗,人類不僅依賴故事而生,而且是故事的組織者?!惫P者認為,人類還是故事的創造者。廣大教師正是通過故事經驗的方法便于教師掌握和實際操作,有利于教師立足學校、立足教育教學崗位開展研究,在行動研究、校本研究中成長與發展。張家港市教育局如能更廣泛地引導教師自覺、主動地開展敘事研究,把敘事與研究更緊密地結合。講述自己成長的教育故事。并加以闡釋與解讀,從自己的教育故事中更深刻地認識和理解教育的本質和真諦,逐步形成自己獨樹一幟的扎根性的教育教學理念與思想,把它運用到實際工作中,那么,廣大教師的專業素質與整體素養就會進一步地提升,在自身的教育生活中將會產生更多浪漫的催人奮進的教育故事。
張家港市教育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經驗有以下幾點啟示:
啟示之一: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相結合
教師作為一個整體的人,是由社會因素、自然因素和生物因素等組成的,具有生物成熟與社會成熟的整體統一性。既有物質的需求,又有精神層面的需求。作為有血有肉的自然存在物,他們有基本生存、生活的要求。在學校隊伍建設管理中,首先應當盡可能地去滿足他們正當的物質需求,解決他們生活中的困難,使他們無后顧之憂,從而為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創造才能奠定一定的物質基礎。張家港市教育局為了提高教師待,遇,根據有關政策的精神,在推進績效工資制度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實踐。不僅做到“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而且根據獎勤罰懶的原則,不搞“新平均主義”,出臺了《張家港市義務教育學校教職工績效考核指導意見》,對基礎性績效工資和獎勵性績效工資的發放作了明確規定。對履行崗位職責、完成學校規定的教育教學工作任務的教職工,全額發放基礎性績效工資。對沒有履行崗位職責、沒有完成規定的教育教學工作任務、在師德方面存在問題或發生教學事故及其他違反學校教育教學要求的,視情節由學??己祟I導小組商量后減發基礎性績效工資。并將獎勵性工資明確為由“工作津貼”、“工作質量考核獎”、“教育教學成果獎”三部分組成。這就堅持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達到多勞多得,優績優酬,有效地提高了廣大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翱图處煛蓖蹰_東從西部鄉鎮學校應聘到張家港市外國語學校任教,市教育局專門召開局長辦公會議,研究解決他的檔案調動、編制落實問題,解除了他的后顧之憂。從此,王開東老師如“破繭之蝶,一飛沖天”,通過“深度語文”的研究,提出了“三有六讓”式教學方式,獲得江蘇省教育廳首屆基礎教育優秀成果一等獎。一個平凡的農村教師,在張家港這塊沃土上生根開花結果,躋身知名教師行列。這一成功個案生動地說明了張家港市教育局把關注教師發展與解決切身利益結合起來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它給予我們的啟示是,教師安定了,其聰明才智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
啟示之二:開發人力資源與人才培養、養成相結合
教師隊伍建設,人力資源開發與人才培養、養成是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地去開發教師的人力資源,使他們的創造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另一方面,又要積極主動地去培養人才,促進他們自我修煉、自我養成。這兩個方面缺一不可。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往往更加注重開發人力資源,注重現實生產力的價值,而忽視了潛在生產力的價值,忽視人才的培養與養成,這表現了一種急功近利的傾向。以人為本,以師為本,就不僅要重視人力資源開發,而且要關心教師,幫助教師,提高教師,發展教師,使他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茁壯成長。王松石局長在應答新生代教師如何又好又快地發展的問題時說,新生代教師占全市專任教師總數近1/3,“培養和發展他們,直接關系到教育發展的未來?!彼岢雠囵B新生代教師的兩條措施,一是強化學習,科學管理,使新生代教師把專業成長作為內在需求,通過上崗培訓、聽課、評課、基本功訓練與自學自練相結合的形式,增強他們的認同感、使命感,提高他們駕馭課堂的能力。二是創設氛圍,搭建平臺,通過階梯式骨干教師評選和考核、課堂教學展示月等活動,為新生代教師脫穎而出夯實基礎。個案2,描述了暨陽高級中學青年教師張鐘玉在市教學能手蔣玲老師指導下提前一年出師的故事。張家港市教育局為青年教師成長鋪設了快車道,使張鐘玉等一大批青年教師茁壯成長、快速發展。這些案例及措施。都有力地證明張家港市教育局在關注人力資源開發的同時,高度重視教師的培養、培訓『工作,使以師為本、教師第一理念落到實處。
啟示之三:規范要求與期望激勵相結合
俗話說,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教師的成長需要有規范要求。教師作為社會的公民,必須遵循社會規范、公民規范。教師作為教書育人的教育者,又必須遵循教師角色的職業道德要求,按照社會主義教育方針去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學校課堂不是俱樂部,教師的言行要具有思想性、科學性和教育性,而不能隨心所欲,放任自流。教師作為教育過程的主體,又具有鮮明的能動性,即主動性、自主性、目的性。他的生長、發展過程不是消極的被動的過程,而是一個積極的能動過程。教師有自我發展、自我實現、自我完善的需要。為此,學校管理者以及教育行政管理者,就要千方百計地滿足廣大教師自我發展的需求,激發他們的成就動機和欲望,使他們成為一名發展型的幸福教師。對教師的規范要求和對他們的期望激勵,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張家港市教育局在這兩者結合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并取得成效。在對話1、4、5中,王松石局長闡述的主要是規范要求問題,如打破“新平均主義”魔咒、緩解鄉村教師“進城潮”、教師有序、有效流動等。在推進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流動的規定中,提出率先實施校級副職領導崗位交流,小區域范圍內教師進行崗位交流、實施團隊式支教,實現教師雙向流動等措施,這都是一些規范性的要求。有了這些要求,教師流動的相關工作就能順利地實施,正常地進行。在對話2、3中,王松石局長著重闡釋了激勵、促進教師發展的問題。如如何促進“新生代”教師快速發展、如何消解中老年教師職業倦怠現象等。張家港市教育局的師資培養、師資管理工作,周到細致、精細人微。為了解決教師職業倦怠問題,靜心設計并實行了三項措施,一是為中老年教師規劃不同的發展目標;二是給中老年教師明確繼續教育的責任與義務;三是強化分配收入的考核激勵,以促進他們多做工作,做好工作?!傲眍惤處煛辈車鴳c的成長故事是很典型的個案。曾經被稱為“大胡子阿西、把教育工作當做副業”的曹老師,轉變為江蘇省特級教師、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后塍高中副校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育局和學校給他以希望,為他搭建了成長的平臺,激發他內在的發展動力和創造潛能,使他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目標和路徑。沒有伯樂,哪有千里馬?張家港市教育局領導就是一批名師、名校長的伯樂。在張家港這塊教育熱土上,廣大教師有了希望有了前行的目標,有了用武之地,成為教育改革的弄潮兒,在教改中大顯身手、大有作為。飲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的教師在取得成功之時,不應當忘記指引、激勵、幫助自己成長的組織、領導和同仁。
啟示之四:人文關懷與制度建設相結合
人文關懷是21世紀教育改革的主題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關懷教育的理念,把學會關心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制度建設屬于常規管理、科學管理的范疇。一個地區、一所學校的教育工作,需要通過規章制度來維系,使之正常運行,各項工作得以協調、穩定、有序進行。如今人文關懷已賦予制度建設新的價值取向。制度建設如何體現人文性,如何把人文性、規范性、穩定性有機結合,已成為新時期教育管理的新課題。張家港市教育局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他們把人文關懷理念滲透到制度建設中,又通過制度建設使人文關懷理念得以落實和保障。他們著眼于教師的發展和教師整體素質的提升,制定了一系列有關隊伍建設的規章制度。如為了解決鄉村教師“進城潮”問題,他們采取了二三條措施。一是出臺《張家港市農村小學基本現代化建設實施意見》,重點投入農村學校,加強農村學校建設;二是農村學校教師在參評骨干教師、晉升職稱、評先評優等方面有優先權,城區教師晉升高級職稱,必須有2年以上農村學校工作經歷,建立完善骨干教師4年服務期制度,穩定農村學校骨干教師隊伍等;三是保障農村學校經費,農村學校教師待遇比市區學校水平略高等。這些制度規定,既穩定了農村學校教師隊伍,又促進了農村學校教師隊伍的發展。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在“教師第一”思想的指引下,張家港市教師隊伍建設已取得了豐碩成果。在張家港這塊教育沃土中,必將開放更鮮艷奪目的教師成功之花。
(作者系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