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不知常,妄作,兇。(《道德經》)一個人不知道常規,就開始亂變,最后結果只有一個字——兇。
曾被稱為《變經》的《易經》,所表示的就是變化的規律。而變化的三個規律卻被今天的很多人忘卻了:一、權不離經;二、權不損人;三、權不多用。
在當今倡導創新教學的形式下,個人感覺無論如何創新,最起碼應該遵循其中的兩條原則:權不離經,權不多用。
“經”就是經常的守則,不可以變的規矩。也就是說,無論如何創新,應該有原則地變,不可以無原則地亂變。在教學上,創新必須合乎教育教學規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否則,無論如何變化,都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熱鬧和轟動。
前不久舉行的優質課評比上,有的老師為了求新求變,把應該處理的課文重心略去不處理,甚至課堂上沒有讀書聲,只有老師嘩眾取寵的模仿和學生隨心所欲的表演,課堂上有學生在動,可是沒有圍繞課的重心內容,而是一直打擦邊球,甚至有的老師連擦邊球都不打,直接顛覆教材搞個人創意。
當然,老師們這樣做的原因,有大的社會思潮使然:新的就是好的,舊的就是壞的。于是,大家打著創新的旗號,紛紛踢倒以前的思路:凡是你用過的方法我皆不用,凡是你當做重點的我皆不做重點,似乎一旦沿用就是沒有眼光就是沒有思想。于是,一堂堂鬧劇式的課堂屢屢見諸于很多形式甚至高級別的比賽中。
至今還記得有次聽《斑羚飛渡》,有個老師根本沒有讓學生好好研讀課文,而是在課堂上讓學生扮成老少斑羚,一對對地模仿飛渡的動作。可以想見,這樣的課堂,無從談對學生思想情操的培養,也毋論對語言的感受。因為學生大量的時間都用在了如何表演上。
前幾天聽了泰山區的一位老師上的《阿長與山海經》,老師為了求創新,在總結感受每個故事的時候,沒有讓學生讀文感知,而是運用視頻,讓學生直接看老師設計的一組組故事圖片;更有,在學生談論人物形象的理解時,讓學生上臺表演。學生利用自己的想象表演了阿長買《山海經》的經過,很多學生故意以惡搞調侃的方式對待鄉下人阿長。當時我坐在課堂里,總覺得氣氛與魯迅的筆墨頗有出入。學生對人物的感受應該通過對語言的品味來進行,否則,就違背了文學用文字表現生活的特點。課如果可以這樣上,我們的語文課本就是純粹的多余,直接看電視讀圖片不就結了?
事實上,老老實實讀書,認認真真感受,這個學習語文的基本途徑是不能變的。就像我們吃飯一樣,無論什么樣的飯食,你必須通過口腔食道讓它進入血液循環,否則,談不上營養。
權不多用。我們的祖先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規矩,你今天變,明天變,亂變的結果只有一個字——兇。語文教學走向如此尷尬的境地,學生愛不起語文,愛不起作文來,難道諸多的額外規定不是元兇嗎?
人類的最高智慧是以不變應萬變。站在不變的立場上來變,才不會亂變。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