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教學中探究情趣并茂的方法,讓學生喜歡上寫作,讓寫作成為“我手寫我心,我筆抒我情”的工具,讓作文更具情趣,更富有魅力。
一、用心體會生活,感悟真情
作文來源于生活,對生活有了真正的體驗,作文才生動深刻。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停”,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生活與作文的關系。文章離不開生活感受的孕育,有了生活感受,才能寫出好文章。感受獨特,文章才新穎;感受深刻,文章才有深度。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觀察身邊的人,身邊的事物,無論是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經(jīng)歷的事情,還是社會上所見所聞,我們都可以深入思考,不斷地觸發(fā)、延伸和豐富自己的感情。
讓學生走出校園,感受生活,通過參與文學活動來彌補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不足。活動之前,先明確活動的內(nèi)容和目的,提出作文要求,讓學生在活動前有所準備,活動中有所留心,活動后落實到作文。比如,組織部分愛好文學的學生與兄弟學校文學社成員聯(lián)誼、交流寫作經(jīng)驗,充當小記者,即興現(xiàn)場采訪。讓學生在活動中鍛煉與人交際的能力,在互動環(huán)節(jié)中感悟真情。活動過后,有同學寫成了游記,也有同學寫了《微笑、相約與對比》的雜后感,談到自己與別人的差距,深刻感受到:能力是靠鍛煉出來,不經(jīng)歷坎坷,又何曾知道辛苦;不經(jīng)歷荊棘,又何曾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還有的同學用詩意的語言寫出了《青春的記憶》……
學生用心感受生活,并隨時將自己對生活的感慨記下來,長期下去,每每有感觸時,自然流露于筆端。而作為教師,也需要揭下威嚴的面具,敞開心扉,讓學生走近我們,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
二、重視知識積累,以趣激學
有些學生寫作文往往搜腸刮肚,寫不出個所以然,總覺得沒有什么可寫,這是由于“肚子沒貨”,平時積累的詞匯不夠,語言貧乏,寫作材料匱乏等。如果片面強調(diào)多閱讀,學生很少會靜下來認認真真讀書。而要提高語文基本知識的儲備,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手段,通過有趣的方式激勵學生參與進來。例如,詞匯量不夠的話,進行成語接龍比賽,事先讓學生準備。而為了在比賽中獲勝的,必須積累足夠的成語,無形中有壓力,學生會主動背誦一些成語,慢慢地積累越來越多的詞匯。多舉行類似的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而且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愛好。
有些學生對于知識的積累,尤其是文學常識和文學著作的閱讀是非常少的。把閱讀教學恰如其分地納入作文教學體系中,對于提高學生作文水平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例如,一個月舉行一次讀書座談會,要求學生在當月讀一本文學名著,在座談會上向同學介紹閱讀名著的內(nèi)容和讀后感受,每個人介紹一本書,全部同學加在一起就可以有三四十本了。同時,也可以讓學生觀看文學名著電影,激發(fā)閱讀文學名著的興趣。因此,對作文教學既要是“放長線釣大魚——長遠計劃”,也要“穿釘鞋走泥路——步步落實”,日積月累,堅持不懈,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三、“做”“寫”結合,相得益彰
讓學生樂于接受寫作,表達心中的情感,作文之前,有目的引導學生去“做”,在學習中實踐不斷提高完善,并從中積累素材,提高寫作能力。
作為中職學生,親身實踐的欲望比較強,而且模仿能力也強,如果教師對這種實踐欲望給予引導,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做校園小記者,在教師節(jié)來臨之際,讓學生采訪本校先進教師,或采訪本地先進人物,或其他有特色的人和事,根據(jù)采訪內(nèi)容,寫出一篇篇“人物專訪”,“訪問記”,“調(diào)查報告”等。同樣,學校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也是學生寫作的一大亮點,引導他們寫身邊人,身邊事,感悟生活的美好瞬間。比如,對精彩激烈的班際籃球賽進行賽況報道,本班賽事評點,都可以指導學生進行一次小練筆。
四、品味精彩,體驗成功
讓學生愛上作文,愛上自己寫出的文字,讓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因此,有必要組織學生仔細品味作文中精彩的部分。學生尚處在習作階段,難以發(fā)現(xiàn)自身作文的缺點。引導他們善于借鑒別人的優(yōu)點,每次作文評講課,點評之后,有必要選出幾篇佳作,提供借鑒學習的榜樣,讓作者體驗寫作帶來的樂趣。而對于一些有亮點的文章,好的方面給予肯定,盡管文章有瑕疵,但可以讓學生共同商討,集體出謀劃策,共同討論如何修改,如何讓文章更出眾。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