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無論新知識的獲得或是現成知識的掌握,都離不開人的積極參與,離不開知識主體的活動,所以學生的學習參與性,也逐漸引起了我們的重視,如教材的安排上,就有“觀察”“思考”“探究”“討論”“歸納”等讓學生參與的環節. 當然,學生除了課堂上的參與外,引導學生課前的參與也不容忽視.因為它可以大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一、課文預習的一般步驟
1. 快速瀏覽.就是閱讀課文,學生要逐字逐句地閱讀下一節課的授課內容,明確目的要求,力求了解新知識的基本結構(如定義、定理、解題方法等),對新知識有初步的心理準備.
2. 知識回顧.數學知識連續性強,前面的概念不理解,后面的課程無法學下去.預習的時候發現學過的概念不明白、不清楚的,一定要在課前查閱有關內容搞清楚,力爭經過自查不留問題.如預習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時,提到圓心到直線的距離,這時需要復習初一上學期“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概念了.
3. 勤于思考.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對所預習的內容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從引入方法到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從證題的方法到證題的依據等.預習時應思考:這一節的重點和難點是什么?概念,定理,公式有什么含義?有什么條件?公式如何運用?不懂的地方就用本子列出來,還有新發現的問題也寫出來.這樣學生會慢慢地養成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習慣.
4. 動手做做.在預習過程中,動手寫一寫、做一做,概念是否明白、方法是否掌握,可通過練習進行自我檢測.數學課本上的練習題都是為鞏固所學的知識而設計的,預習中可以試做那些習題,之所以說試做,是因為并不強調一定要做對,而是用來檢驗自己預習的效果.預習效果好,一般書后所附的練習是可以做出來的,這也可從中加強理解和記憶.
二、不同課型,學生參與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1. 新課課型——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1)查找資料——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其學習的興趣與求知欲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應把學習主動權交回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但很多時候我們教師卻去“包辦”一切,包括課前準備工作.其實,我們可以把部分的工作“下放”給學生,讓學生參與準備工作,如有關資料的收集.在《黃金分割》一節中,我備課時把課題定為《相約在0.618》.課前,我把全班分為5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對《黃金分割》的有關資料進行收集,學生分頭到圖書館查找資料、上網搜索資料等,收集到的資料遠比我準備的多得多,學生在課前已經對黃金分割的概念的形成過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上完課后,學生反饋說他們知道了很多有關《黃金分割》的知識和資料.筆者認為,他們所獲得的信息主要是有課前充分的準備,然后通過課堂這平臺,讓他們相互交流和體驗所得的.在找資料的過程中,學生們發現生活中存在不少的黃金分割現象,所以他們會在搞文娛表演時要求主持站在舞臺的黃金分割點上,并在攝影上也注重黃金分割的運用……看得出,這小小的準備工作,既培養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動手能力,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的積極性.
(2)做學具——增強動手能力,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
在課前準備方面,除了讓學生找資料、看看書外,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可讓學生參與的,那就是做學具.根據初中生的年齡特點,這時屬于好動時期,讓他們動動手,在動手過程中,他們會不自覺地發現問題,從而對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初步的認識.如在上《圓錐的側面積》時,我布置了一項手工作業——每位學生用硬紙皮做一個無蓋的圓錐模型.學生通過做這模型,很容易發現圓錐的側面積就是圓錐展開圖(扇形)的面積.這過程可讓學生知道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知其然也知其所然,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又如在進行軸對稱圖形和軸對稱的教學時,有一教師就組織一次對稱面具制作比賽,要學生用卡片、紙板制作對稱圖案的面具,并進行比賽;還有教師要求學生收集有對稱圖案的動物、建筑物等的照片,進行展覽.這些都能讓學生在準備過程中初步感知“軸對稱圖形”.這樣,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就有了感性的認識,而通過動手操作后獲得的體驗是無比深刻的.
2. 數學活動課型——讓學生參與準備過程,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活動只是數學教學組織的形式,通過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來獲取數學知識、形成數學能力,這便是學生“動”的最終目的。因此,要讓學生在“動”中以典型問題為研究對象,學會一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掌握基本的認知規律和技能.在“動”前先讓學生思考一下:“動”什么?如何“動”?“動”需要些什么?讓學生參與準備過程,從中可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如在進行《測量旗桿高度》活動前,學生需要想想:①如何測量操場上的旗桿的高度?②所想的方法的理論依據是什么?③測量步驟是什么?
其中一學生交來活動方案如下:
【活動目的】測量操場上旗桿的高度.
【測量方法】利用陽光下的影子.
【測量原理】相似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
【測量工具】兩把卷尺(體育館借).
【分工】A同學站著成影子,B、C同學負責拉尺頭,D、E同學負責拉尺尾并讀數,F、G負責記錄數據,H同學負責攝影,組長是D同學.
【具體操作】A同學直立于旗桿影子的頂端處,其他同學分為兩組,一組測量A同學的影長, 另一組測量同一時刻旗桿的影長.根據測量數據,求出旗桿的高度.
通過準備,學生發現利用相似的知識可以測量到旗桿的高度,從而對“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有真正的感受.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