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數學學習來自于對數學活動的參與,而參與的程度與學生學習時產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關。學生學習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動機、興趣、自信心等等,有的學生課堂上表現得很活躍、很主動,他就具有積極的情感,有的學生表現得被動、消極,則他就具有負面的情感。如何培養學生積極的數學情感,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呢?結合新課程標準,談幾點具體做法:
一、深入生活,滲透學習
從心理學角度看,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是現代人生存的需要,學生就愿意學。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資源,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生活中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資源,使教學例題切合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到熟悉、親近,可以使學生主動地學習。如教學小數加法的時候,利用電教手段出示一幅一個小朋友全家逛超市的圖,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然后再出示許多商品的單價(用小數出示),讓學生選購其中兩樣商品,計算所花的錢,學生對于元與元相加,角與角相加,分與分相加早就理解,在此基礎上得出相同數位相加的算理,學生就很容易理解,然后通過比較歸納出小數加法小數點對齊,然后從低位加起的計算方法,學生掌握得就很好。
2.指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在課前進行信息的搜集與選擇,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既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增強學習動機的最佳途徑。如在教學升與毫升的認識的時候,前一天布置學生回去觀察家里的容器的容量(如飲料瓶、藥水瓶、水杯等等),并做記錄,能帶到學校來的第二天就帶到學校來,第二天學生把在家里觀察到的容器的容量進行交流,在此基礎上,建立升與毫升的多少概念,學生因為是從觀察自己家里的具體的實物搜集得到的知識,就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好數學是為生活服務,從而更愿學。
二、參與活動,激發興趣
活動是一個涵義廣泛的概念一般指主體身心參與的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是學生積極能動地獲取經驗的過程,具有感性實踐與心理過程有機聯系的特征,包括觀察、描述、操作、猜想、實驗、收集整理、思考、推理、交流和應用等,讓學生親身體驗如何“做數學”,如何實現數學的“再創造”,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輕松、學得主動、學得深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設計以下活動形式:
1.調查實踐活動
這一活動形式主要用于課前或課后,可以是對要學內容的信息搜集,也可以是對課堂知識內容的延伸。學生對于這樣的活動非常感興趣,主動性就很強。課前調查活動,如教學小數的性質前,讓學生去超市調查各種商品的單價,并作好適當記錄,然后到課上進行交流,教師對于學生調查到的數據進行整理,并對6元、6.0元和6.00元提出疑問,這三個價錢各表示多少元,學生就很容易理解在小數的末尾添上或去掉零,小數的大小不變這一性質,且學得輕松有趣。課后延伸的實踐活動如:在教學長度單位之后,教師可在教室的墻上畫上刻度,讓學生課后去量一量自己的身高,從而加深對長度單位實際長度的認識。
2.動手操作活動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皮亞杰說過:“思維是從人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和思維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由此可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利用學具進行動手操作活動,是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數學知識的重要途徑,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手段。
3.游戲競爭活動
學生競爭意識強烈,對游戲興趣濃厚,喜歡在競爭和游戲中學習知識,鞏固知識。教師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趣味化,游戲化,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優化評價,激勵信心
新課程標準提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課堂教學中的學習評價應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人為本,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來評價,如果是個性膽小的孩子,只要他舉手就應該給他充分的肯定;對于成績差的學生,教師應從他的回答中盡量尋找他的正確的“點”,加以肯定,或者鼓勵他多深入思考;對于優秀的孩子,教師應盡量讓孩子敘述他的想法,弄明白為什么會這樣回答,從而對他的思路正確與否進行評價與指導……
2.教師評價的語言要有激勵性
在課堂中,教師應多說這樣的話,“你的想法真不錯,有沒有更好的想法呢?”“你真行,老師都沒想到!”“你的想法真是與眾不同!”……讓學生在教師的語言中看到自己的優點,獲得成功感,樹立繼續努力的信心。
3.鼓勵學生相互評價與自我評價
讓學生進行相互評價與自我評價可以使學生在與別人的比較中找到自己的長處與不足,提高學生對別人、對自己的認識,明確方向,更好地學習。
總之,教師應當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他們積極的數學情感,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發展。
作者單位:江陰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