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要求教師將自己豐富的情感融進抽象的歷史理論和“遙遠的過去”中,從而撥動學生的心弦,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達成思想認識上的共識,培養能力,提高覺悟,指導學生學習行為為一體的全方位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情感 情感教育
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就是要求教師將自己豐富的情感融進抽象的歷史理論和“遙遠的過去”中,從而撥動學生的心弦,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達成思想認識上的共識,培養能力,提高覺悟,指導學生學習行為為一體的全方位的課堂教學方法。那么如何進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從而提高歷史課堂教學實效呢?
一、利用幽默語言拉近師生距離,活躍課堂氣氛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同樣的教育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歷史課由于歷史事實、事件,人物眾多,紛繁復雜,內容本身已使學生望而生畏,再加上講授不得法的話,課堂氣氛就會死氣沉沉。在教學中,適時、適量地創造出風趣的幽默語言就能使學生繃緊的神經為之一松,精神為之一振,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消除厭倦的學習心理,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率。
二、深鉆教材,領悟其潛在的情感因素
這里要強調的是歷史教師的情感教學,必須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教學語言的情感色彩應依內容而異,須有分寸。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深鉆教材,領悟其中潛在的情感因素。如果教師本身對歷史內容實際上并無深摯的感情,態度冷漠,那么硬性的單憑華麗辭藻與過火的動作和表情堆砌的虛情假意,矯揉造作的所謂情感施教,只會徒然令學生感到可笑和反感,失去歷史應有的真實感與嚴肅性。
在挖掘歷史教科書中情感因素時,還要研究教學對象的心理特點來設計方案,同時還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手段,創設最佳的歷史課堂教學情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是帝國主義分贓的會議,我讓學生在這兩次會議里模擬瓜分世界的英國、美國、法國、日本和被瓜分的德國、中國等。學生體驗到了“弱國無外交”的屈辱感,更深刻地理解了鴉片戰爭發生的必然性。所以在教學中不能拘泥于教科書,而要主動積極地加工課程內容,使其符合學生的認知實際和心理特點,更容易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探究未知的領域。
三、注重歷史與時事的結合,引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
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將課本上的歷史知識與時政有機結合起來,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回歸生活的教育,既體現了歷史教學的現實功能——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又使學生樂于接受教師的指導,如在講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時,不防聯系日本對釣魚島的干涉以及日本國內對南京大屠殺的否認;在講解放戰爭,消滅國民政府在大陸的統治時,不妨聯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剛剛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以及世界各方對此法律的反應。這些聯系無疑增強了學生的歷史使命感以及保家衛國、維護國家統一的社會責任感,同時也能夠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等方面培養起到重要作用。
總之,歷史課堂中實施情感教育,是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加強道德情操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要把自己的情感通過語言、表情、動作、多媒體等傳遞給學生,注意挖掘教材本身所蘊含的情感因素,激發學生愛美、賞美的情感,同時還應熱愛學生,并滲透到歷史課堂教學中去,使學生有一種安全感、信任感,搭起感情的橋梁。這樣才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引起他們內心世界的共鳴,激發他們對知識的不斷探求,從而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這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作者單位:河北省萬全縣萬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