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作文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直接關系到語文素質的高低,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而在新課程背景下,更賦予了語文作文教學新的內容,新的要求。讓學生學會寫作,樂于寫作,這個話題也談了很多年了,可說實話,在一個班級里,真正喜歡寫作,談得上會“寫”的人寥寥無幾。很多學生一聽到寫作就頭痛,作文似乎成為了他們的一塊“心病”。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讓學生樂于寫作,從寫作中感受到快樂和成功,逐漸體會到習作對自己一生的重要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易于動筆,樂于動筆
如何切實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首先要讓學生愿意寫作,有這個方面表達的愿望,而不是把完成習作僅僅當成是作業、任務,要有主動意識。作文教學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學生不喜歡寫作,把寫作文當成是一件痛苦的事。試想在如此的一種心理狀態下,何能提高作文能力了。所以當務之急,必須先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那如何轉變長期以來作文在學生心目中難寫、怕寫的狀態呢?這就需要我們更科學合理地選擇作文話題。一個好的話題,它應該是貼近學生生活的,來源于生活實際的。“只有從兒童心底流出的命題,兒童才會以極大的興趣對待它。”葉圣陶先生的這句話道出了作文命題的真諦,命題要充分考慮兒童的感情實際和需要,必須符合學生的生活積累,觸動學生的心弦,誘發學生的情感,這樣才能激發他們作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我也一直對學生們說這樣一句話要把寫作當成你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像外出旅游你喜歡拍照留影一樣,把你所經歷的、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用文字記錄下來,這不也正是一張張生動的“照片”嗎?因此,寫作練習可以從學生喜聞樂見的題材中去尋找話題,從寫身邊的事做起,我覺得鼓勵學生寫日記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二、從實踐中體會快樂
新課標的一個重要思想便是以知識為本位向以人為本位轉換。寫作文的過程也是學生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的過程,所以這就需要他們自己的實踐、思考。在教學中,教師有時就需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嘗試一下,感受一下,從而有他們自己最真實的體會,并且要考慮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就讓學生說出如何精辟、詞藻華麗的詞句,但一定要鼓勵他們講出所想要表達的,而且尊重、肯定他們組織的語言,然而再進行指導、點撥。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就顯得尤為關鍵了。
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意識到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只有受到環境、事物、氣氛的感染時,他們才會產生相應的情感,當內心涌起不能自已的情感時,便要用文辭表達出來。贊可夫說過:“應該打開窗戶,讓沸騰的社會生活、奇異的自然現象映入學生的腦海,借以豐富學生的感情經驗,激發學生的表達情感。”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奇異的自然現象和參與沸騰的社會生活。此外,還必須有意識地創設情境,渲染氣氛,為學生創造“有話可說,有話要說”的語言環境,幫助學生捕捉寫作時機,激發學生的寫作情感。
三、讓學生從評改中體會成功的喜悅
“好孩子都是鼓勵出來的”,這句話的科學性也許在一定程度上還需值得推敲,但不可否認的是如能正確合理利用表揚機制,是一定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做老師的都會有感受:學生了解學習結果比不了解學習結果更能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的情感,促進學習的進步。因而作文批改首先要善于點撥,富有啟發性。恰當的評語既能使學生明確方向,逐步找到作文門徑,又能通過它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其次,褒貶適度,注重鼓勵性。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感力量,對激發學生的寫作情感具有催化作用,作文批改要善于捕捉學生習作中的閃光點,特別對后進生,更要多加鼓勵,不要動輒就將其的內容“大砍大刪”,要知道也許在你眼里一句不起眼的句子甚至是不夠通順的“病句”,其實是學生自己動了腦筋,自認的“佳句”。你任意的改動,也是對其的不尊重,長此以往,他們的積極性一定會受到打擊,所以,對待基礎薄弱的學生,只要在批改時將語法錯誤糾正過來,以后再慢慢學習潤色,循序漸進。
正如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說的那樣:從某種程度上說,孩子們能寫出文章都應該是100分,都應該“戴頂高帽子”。總結葉老關于作文的多篇論著我們也可以發現,他倡導“作文是看書看出來的、是參與生活體驗出來的、是勤于練筆寫出來的,不可急于求成”。教師“教”和“評”的最佳狀態應該是把孩子推向書海,帶孩子走進生活,從而讓他們真正喜歡上讀書,喜歡上寫作。
可以說,作文教學是任重而道遠的,它有著很多具體的、個性的差異,這就需要教師更進一步學習、思考、探討,讓我們一起努力!
作者單位:蘇州市胥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