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量特崗教師步入教師行列,的確給本地區的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在寧夏的南部山區,他們成為教育一線的骨干,在擔任主要學科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要擔任班主任工作,由于缺乏經驗,班級管理搞得他們一天不知所從,怨聲載道。為了把這股清泉之中的活水,引向萬朵花園,這得為他們鋪設一道利蕖,這道利蕖就是我多年做班主任認識和感受,談出來給特崗教師指一點路,以便做好班主任工作。
做班主任有“四勤”“四看”之說,即腿勤、眼勤、嘴勤、手勤;看班、看學生、看早操、看自習。其實班主任管理是一個繁雜而又精細工作,不能用“看”和“勤”字概括。班級管理是一門學問,講究一定技巧,教師要學會用能力、用技巧,從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出發,科學巧妙地去處理班務,筆者提出幾點做法:
一、做到既勤又懶,勤懶相結合
俗話說“勤勞地生寶,懶惰地生草”。很多時候,班主任的“勤”和“績”并不成正比,有時“巧妙的懶惰”一下,不但解放了自己,也解放了學生,也給學生提供實踐的平臺,鍛煉的機會,讓班主任這塊肥沃的土地生出寶來。
我做班主任的原則之一就是學生能自己干的事,絕對不插手,比如辦板報,做手工制作,每天的衛生打掃除,向校校通發出作業信息等等。所以,我們班的學生對學校這個小社會的各個組織,都比較熟悉,對各項工作的操作能力比較強,這樣我的懶反而讓絕大部分學生分外的勤勞和懂事了。
那種保姆式的管理和呵護學生,在學生面前百般“勤快”的班主任,無形地限制了孩子的獨立發展,所以我們懶它幾回又何妨,這里的懶不是躺著不管或不干,而是自己審視學生能干得了事,給學生讓出空間、讓出舞臺,讓學生得到鍛煉。
二、以公正和偏心對待學生
由于班主任對學生不放心,大小之事自己包辦,我用幾個“幾乎”來概括:班主任幾乎沒有向班干部傳授過管理班級的經驗,學生的管理方法很單一,班干部分工交叉重疊,除了查作業,看自習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的權力,常常是老師有事時用來應急。表面上我嚴格要求他們“王子犯法與民同罪”,當他們真的犯了錯誤之后,我一般當著全班學生面進行批評,相反,對他們的成績,我卻要大張旗鼓的贊賞!樹立他們在學生中的威信,是他們對當班干部感覺良好,使得他們更加珍惜和維護自己的形象,后來他們竟然每周都自發留下來對班級的情況進行總結,對下周工作進行規劃、安排。
“教師要面對每一個學生”,這話不錯,但對于一些承擔著“特殊使命”的學生,在特定領域“偏偏心”開點小灶,不會影響全體學生的整體發展,還能縮短達成管理目標的進程。
三、用明確和模糊處理事情
班主任應該有一雙明察秋毫的智慧眼,及時發現學生的各種情況,以對學生施以有效的引導,其實對一些事情還要做到“視而不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讓其自生自滅。還比如,學生之間出現了種種小打小鬧的現象就很不正常,他們大部分可以自己解決,如果老師一味地介入不適當的作為,就意味著事態升級,就易產生小事化大。初中學生了,自己能解決的,兩人自己和睦地去解決一下。往往這一句話,就把學生的“燃燒之火”澆下了一半。
不光是學生之間的小摩小擦,班級中很多事情需要老師“模糊處理”事無巨細。過多地包辦容易使學生對教師產生心理上的依賴,日常的粗線條管理,才能還學生一個主人的身份,給孩子一片自主、自立、自理的空間。偶爾的“明”點撥,也能越發顯得有“四兩撥千斤”的魅力。
四、將整齊和混亂協調統一起來
一般的班級管理者只是以“程序”“整齊”即“治”的標準來規范管理班級,達到了“治”——即學生的嚴格遵守服從即萬事大吉,這和創新教育原則格格不入。創新過程,一方面表現為新事物的誕生過程,另一方面也是對傳統的批判和超越過程,二者同步進行。所謂不破不立,盲目地對權威和傳統的嚴格服從和遵守勢必會影響一個人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形成。
“治”不應是教育的目的,讓學生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才是目的,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才是正確的管理觀念。“混亂”并非是一種放羊式的對學生的放縱和不管不問,應是“活躍”和“自由”。誠如,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副校長卡來斯·本恩教授所講:“組織內部異質性的存在,都有利于事物的進化,避免組織走向衰退和死機。”雖然對大人而言,這可能算不上什么決策,但對學生來講,這就可能敢于陳述己見善于在討論,爭論中思考、判斷、做出選擇等思維品質形成的過程,老師寬容學生,善待學生,給學生一定的信心,只要這樣營造一種非對抗狀態下的真正民主氛圍,班級才能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總之,班主任的工作是一項與時俱進的細微工作,他需要我們班主任的細心、耐心、忍心、潛心地做好本職工作。我覺得你的認真工作加上我的幾點建議,班主任的工作會錦上添花的,你會成為一名出色的班主任。
作者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寧縣大戰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