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形象思維階段,他們對數學的理解往往是從動手操作開始的。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沒有進行深入的探究,致使操作沒有充分發揮其為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功效。為了使操作向縱深發展,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課前同學們都做了一個圓柱,你認為怎樣才能做成一個圓柱?
生1:需要兩個圓和一個長方形,
生2:應該是兩個等圓。
師:這兩個等圓叫做圓柱的底面,長方形叫做圓柱的側面。但長方形是一個平面圖形,而側面卻是一個曲面圖形,你們是怎么做的?(引發第一次認知沖突)
生3:我把長方形紙卷起來成為曲面,展開來成為平面。(學生用紙片演示)
老師順勢拿出一張長方形紙和兩張等圓紙來圍,可怎么圍也圍不起來。學生面露疑惑。(引發第二次認知沖突)
師:究竟怎樣的長方形和兩個等圓才能圍成一個圓柱呢?同學們可以借助身邊的側面有包裝紙的圓柱形罐子,試著研究一下。
此時,有的學生在把包裝紙沿高剪開后展開,再卷起來,有的在思考,有的在輕聲討論。
生1:我發現長方形的長和圓的周長相等(學生邊興奮地說邊演示)
生2:圓的周長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許多學生都認同)
師:假如老師現在給所有同學都發兩個完全一樣的等圓,要做一個圓柱,你打算如何確定長方形的長?
生:量出底面圓的直徑(或半徑),算出周長,圓柱的底面周長就是長方形的長。
學生先小組合作,動手制作,然后展示作品。
師:同學們手中的兩個圓片完全一樣,可圍成的圓柱怎么不一樣呢?(引發第三次認知沖突)。
生1:我們配的長方形的寬不一樣,寬就是圓柱的高,所以圓柱不一樣。
生2:如果長方形的寬一樣,圍成的圓柱的高也就一樣了。
師:如果你是老師,布置同學們做圓柱,而且要求每人做的完全一樣,你會給出什么條件?
生:統一圓柱的底面半徑(直徑或周長),統一高度,這樣做成的圓柱就完全一樣。
師:現在你認為應該怎樣求圓柱的側面積?(討論并板書公式)
整個設計以沖突引發操作,又以操作深化探究。第一次沖突,促使學生感悟到曲面與平面之間的相互轉化;第二次沖突,促使學生將探究重點聚焦到長方形的長與底面圓的關系上;第三次沖突,促使學生發現長方形的寬與圓柱高的關系。隨著探究的不斷深入,學生的思維也逐步深化。
總之,要使操作更有探究味,就要讓操作與明確的目的同在,與仔細的觀察同在,與理性的思考同在,與準確的表達同在。
作者單位:江蘇省贛榆縣石橋鎮第二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