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英語教材的不斷更新、英語教學的快速發展及中考命題方向的變革,提出了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具備一定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的要求。因此,教師如何教、如何引導學生學,是我們必須正視和解決的問題。本文依托教材閱讀資源,側重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和發展閱讀能力,促進初中英語閱讀教學。
關鍵詞:學習策略 初中英語 閱讀教學 閱讀能力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學習策略指學生為了有效地學習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和步驟。包括認知策略、調控策略、交際策略和資源策略。學習策略使用因人、因時、因事而異。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使他們具有不斷調整自己學習策略的能力,有利于學生把握學習的方向、采用科學的學習途徑、提高閱讀效率。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的活動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
一、課前活動
在完整閱讀一篇文章——尤其是篇幅較長、詞句較艱深的文章之前,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根據需要進行課前預習。課前預習有利于提高聽課效果,有利于培養積極主動精神和自學能力,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策略。教師可指導學生嘗試以下預習步驟:一“看”,二“讀”,三“查”,四“練”。
如,八年級下冊Unit 7“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中的閱讀材料,筆者采用以下方法預習:
1.看標題與插圖。首先要求學生閱讀文章的題目,而后自我設問:文章的題目是什么意思?有沒有更深刻的含義?我又對這一主題知道了多少?再要求學生仔細觀察課文中的插圖,猜測作者所要敘述的有關內容。
2.粗讀或概讀。要求學生迅速通讀全文,理清文章脈絡,明確文章的主題思想,注出難點、疑點。
3.查字典或閱讀同步輔導資料。幫助學生學會使用工具書,閱讀時通過上下文和構詞法推斷、理解部分生詞;使用同步輔導資料,力爭理解或解決部分疑難的短語、句型和習慣用法。
4.做練習。思考或試做教材后的練習或同步配套的練習題,鞏固加深預習的效果。
二、課中活動
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指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學習策略,從不同的角度閱讀和分析材料,將閱讀與其他語言技能進行整合,對學生進行綜合語言技能訓練,發展與提高他們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1.指導學生學會“視讀”。聲讀,影響閱讀速度。教師要培養學生通過視覺直接接受文字信息的能力,具體可指導學生按照下列程序操作:慢慢地出聲閱讀——迅速地低聲閱讀——快速視讀。
2.學會“整體”閱讀。逐詞閱讀會降低閱讀速度也影響理解。教師要指導學生以詞組、句子為單位進行閱讀,循序漸進,做到成行閱讀。學生提高了整體閱讀能力,視覺廣度就會擴大,閱讀速度加快,閱讀的質量也就大大提高。
3.“計時”閱讀訓練。教師在引導學生深入課文學習時,提一兩個概括性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視讀課文,限時完成,然后由學生搶答問題。計時閱讀可在規定時間內集中學生注意力,學生大面積地捕捉所需信息,積極思考,強化記憶,提高了閱讀效率。
4.指導學生學會推測。學生在課前預習、粗讀和課中快讀的過程中,會碰到一些生詞、長句等“攔路虎”。教師用一下方法指導學生:
(1)猜測生詞的含義。根據文章的上下文及構詞法推斷、理解生詞的含義。在學習rain,serious,happy,south,like,home等詞后,經過構詞法分析,學生就能推出這些詞的含義。還可利用課文中的插圖推測其含義。
(2)猜測句義和段落前后的內容。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從整句的意思去確定生詞的意思或從整段去把握整句話的意思,并且努力引導學生學會根據文章的第一句(段)推測后面所敘述或討論的內容。例如,教學八年級下冊Unit 7 中的閱讀材料時,學生閱讀第一段的末句“Etiqutte can be very useful to understand.”后,推測作者接下來要敘述的內容。
(3)猜測文章的主旨。教師運用啟發式問題提問,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結構,讓學生找出或歸納整理各段的主題句,說出各段的大意或要點。學生既能理解文章各句、段的字面意思,又能理解文章中字里行間的深層含義,發現作者要表達的意圖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5.指導學生學會做筆記和卡片
(1)做讀書筆記有利于閱讀時把握主要內容,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區分主次的能力。教師可指導學生記錄文章的要點,如關鍵詞、基本思想與觀點、事實、數據等內容,還可以讓學生列提綱和制作圖表。
(2)做卡片是一種有效積累單詞和短語的學習方法。教師可指導學生將課文中出現的單詞、詞組分類歸納、整理,而后記在卡片上,利用早自修時間朗讀理解,效果甚好。
6.指導學生學會提問。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所做的筆記和原有的知識水平,設計不同層次或梯度的疑難問題,以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共享問題,嘗試解答,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促進積極思維,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7.指導學生學會聽力填空。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和答問的基礎上,分析圖片及內容注釋,再聽課文填空,將閱讀與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圖片和聽力填空材料如下:
聽錄音完成下列短文
Lin Fen’s home is about 10 kilometers from school.He gets up at six o’clock every day,showers and has a quick breakfast.Then he leaves for school at around six thirty.First, he rides his bicycle to the bus station.That takes about ten minutes.Then the early bus takes him to school.The bus ride usually takes about 25 minutes.
8.指導學生學會復述。復述是培養學生理解、記憶、思維和口頭表達等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一種有效的學習策略,教師可指導學生運用以下方法進行課文復述:抓關鍵詞、列提綱、制表格、繪圖表,也可先請同學在全班復述,或以接龍形式每人講一部分,最后全班一起復述,使更多的學生都有機會進行口頭表達,培養學生將所獲得的語言知識有效地轉為口頭表達的能力。
9.指導學生學會討論。在課堂上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在學生對課文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提出探討性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為學生創造充分表達思想和自己想象的機會。
教師在設計和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時,應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緊扣本課或本單元所學的基礎知識,多角度地理解和運用所閱讀課文的主要信息,對學生進行綜合語言技能訓練,創造性地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課后活動
學生閱讀結束后,教師設計一些能準確概括文章大意、理解文章的內部關系或延伸到課堂之外的活動,讓學生保持繼續閱讀的興趣和動力。以八年級下冊Unit 4中的閱讀材料為例,筆者就設計了以下兩項課后活動:
1.書面表達。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縮寫、仿寫、改寫、擴寫、續寫或給文章寫摘要,將閱讀與寫作有機融為一體。
2.挖掘相關的學習資源。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的英語或利用圖書館、網絡上的學習資源,收集和閱讀相關的資料,擴展所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閱讀興趣,開闊眼界,拓展文化視野,發展他們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學習策略是學生學會自學的核心部分。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做到經常化、具體化,有目的、有計劃地滲透到日常的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在實際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因材施教,因人制宜,總結各種體裁、不同題材與內容的學習方法,并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使他們學會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行之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發展閱讀理解能力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初中英語閱讀教學。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益農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