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方法途徑很多。我們要在科學教學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利用多媒體豐富學生知識,加強科學探究和實驗,加強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就會有效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科學 科學素養培養
傳統的小學科學教學片面強調知識和技能目標,忽視了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不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新課改把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當作是一項重要的任務。筆者在科學教學實踐中,圍繞著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閱讀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項重要活動,未來社會要求人們具有的閱讀能力不再是單純的閱讀,而是一種以語文閱讀能力為基礎,包括科技閱讀能力在內的綜合閱讀。為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著眼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我們應在小學科學的閱讀中,拓展閱讀,以鞏固課堂教學的成果,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通過拓展閱讀,鍛煉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力,從而提高小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
在小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由于長期養成接受型學習,很少有學生會自覺主動地學習,學生上學沒有目標,因而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首先得要學生動起來,培養小學生學習科學的主動性。
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指導學生能夠有效地閱讀教材,提出相關思考問題,并加以解決。通過拓展閱讀訓練,使學生了解到了有關科學的發展史,以及科學家為追求科學事業的獻身精神,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而且讓學生學會敢于提出問題,并想辦法解決或是和同學交流、討論問題。在閱讀基礎上,還要積極倡導學生動手做一些科學小實驗。
此外,根據學生各自的愛好,還可以增加一些有趣的小學科學小實驗、有趣的發現、科學前沿的相關內容等。筆者在科學教學中,就有意識地根據學校圖書館藏書情況,向學生推薦適合閱讀的相關科普讀物,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同時增長小學科學見識。
二、利用多媒體,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有些小學教師認為小學科學內容與生活格格不入,難以將所學的小學科學知識應用于平時的生活實際之中。對此,筆者認為可以引用多媒體對學生積極進行引導,在教學中引入一些相關的實用錄像,如不同材料引起的火災與自救、科學探索、發明與生活等相關知識。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單一的刺激,而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這對于知識的獲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多媒體技術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樣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獲取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課強得多。多媒體計算機應用于教學過程不僅非常有利于知識的獲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識的保持。通過錄像的播放能夠有效地激發小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同時也能使學生相信科學、應用科學、不會把科學看成課本以外的深奧的東西,從而讓學生明白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利用科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可以使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豐富多彩,有利于形成熱愛科學、崇尚科學觀念。
如在講解與火有關的知識時,我給學生兩類媒體。一是以Flash動畫,向學生介紹滅火的方法,以及針對各種不同類型的燃燒,采用不同的滅火方法,在火場逃生的原理及方法選擇。這是一種集音響和夸張、搞笑的方式向學生展示出了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使學生樂于接受,同時在頭腦中保持很長的時間。二是以小電影的形式向學生介紹、展示火的產生和危害以及防治措施,使小學生更加生動形象全面地了解到燃燒。如果只有動畫,有的學生認為這只是電腦制作的有摻假的嫌疑,而真實的小電影使學生進入深層的思考真正地相信科學、尊重科學。通過兩種方式的介紹,在測試滅火的考試題時,學生在解答時都感覺較容易,而且準確率都很高,這樣解放了學生思想,有效提高了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學會探究式,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科學探究是進行科學教育的有效途徑,也是小學科學課程的一種重要教學方式。開展科學探究有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
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非常注重課堂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但在教學中以及觀摩課中,往往科學探究完全是教師的個人設計與表演,而沒有真正體現小學生為中心,學生均在老師設計好的實驗過程中完成實驗。因此,筆者在教學中注意讓學生做好真正體現學生科學探究的家庭小實驗,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獨立思考,自主假設,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效果比較好。
為此,結合小學科學課的學習,我讓學生收集到一些常見的物質和用具以便開展家庭小實驗,如玻璃杯、小藥瓶、蠟燭、白醋、洗滌劑,積極對小學科學課涉及到的問題去探究。在此基礎上,利用課堂時間由學生展示、交流實驗結果和實驗心得。利用家庭小實驗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能力,讓學生領會到科學的科學性、嚴密性,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四、變革傳統式,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部分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長期以來形成的教學模式難以轉變,教學中還是以教師的說教為主,不注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應該安排的是學生的學習程序,而不是自己的教學程序或設計,如果以學生的學來進行教案和學案的設計,更符合小學生學習科學的實際情況,教師自然而然就成為了主導,學習任務就完全還給了學生。
同樣的教學內容如果設計方法不同,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會完全不一樣,筆者就嘗試著在科學教學,以教師的教案和學生的學案為一體使教和學融合在一起,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方面效果更顯著。
筆者在小學科學課堂上使用的方法,一是課前發給學生預習;二是上課時分小組合作完成;三是分小組展示交流、討論、補充;四是教師歸納并進行反饋練習。在自主、合作學習中,學生不再有統一的教輔資料,只有統一的導學稿,而且每一單元完后,要求學生將所用的導學稿按要求整理并裝訂好。
自主合作學習要注意合理分組,每一小組中學生結構要合理,此外,組長是關鍵,每一小組要有一名領頭人,組長既要組織本組同學,又要管理好不能讓同學開小差,同時也要認真調控,形成良好的討論交流氛圍。自主、合作學習方法的使用,就充分地突出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是科學教學的組織者,是科學知識的領航員。與一般的教學進行比較,優點在于知識的獲得過程是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構建過程,不是傳統的說教式教學;從學習方法而言,以學生的自學為主,突出了合作學習,便于學生接受。這種方法的應用將科學素養的目標即科學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學生的自學和合作學習中輕松地體現和提高,同時加入了科學史和科學歷程的體驗,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總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提高小學生科學素養的途徑很多,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勇于探索,不斷創新實踐,就一定能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上收到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召存.研究性學習初探[J].中國教育學刊.2007.(1)
2.霍一蘭.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探索[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6
3.王永勝.小學科學課活動設計[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嵊州市剡山小學浙江嵊州